联系 联系:QQ303998284

刑部尚书周期雍一族必将是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

文◆  周武现
 
湾台七周  昆季联翩  科第显赫  冠诸巨族
刑部尚书周期雍一族必将是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

  从明成化八年(1472),周季麟会试以一篇治春秋之类的锦绣文章考取壬辰科进士,为修水周氏递交了明朝高中进士的首张试卷,破译了明朝之时考进士的规则和密码,也打开了修水湾台村周族一脉的进士潮,周季凤、周季邦、周期雍、周昺、周希令相继高中进士,金榜题名。乾隆年间进士,周孔从所撰的《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宝峰事迹记》中说到,“吾族自贤夫公后世,以科弟显,都宪僖敏公、尚书康惠公、大司寇泉波公,尤表表然,冠诸巨族”。从明成化八年(1472)到乾隆壬辰七年(1742)270年的时间里,一个地处偏壤的小村庄,一个从外地迁入的家族相继高中七名进士,诞生了“一门三代三尚书”、“一门三兄弟三进士”、“兄弟叔侄七进士,三尚书两御史,一少卿一翰林两知县”的官场奇迹。《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重修尚书坊纪略》中有这样一些记述,“南山诸公,以兄弟叔侄同官,一品一时,并起不特,文章事业,彪炳史册,即所树坊表,几遍州治,何其盛也!”“厥后,浒西公又以科第显,继继承承,相延勿替”。“至国(清)朝,我白亭公以科甲开先,昆季联翩,家声未坠,方今时际。”明清之朝周氏一门七进士,且均居高官要职,成为修水继黄氏、莫氏、余氏的又一个著名的进士氏族。

新修建的西港湾台周氏八维宗祠外观
  从同治《义宁州志》、《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一书中查知,明朝276年间,修水共中进士14名,这14名进士中,周姓6名,陈姓3名,程、艾、石、曾、吴姓各一名,修水在明朝一代,周氏一族独荣,也必将成为继黄庭坚一族、陈寅恪一族两座文化高峰之外的第三座文化高峰。
   “大宋时期,修水有十余文化大家族,至明朝周姓一族独荣。从历史上读书人为国效力看,周姓族中英杰,功盖他族,其丰伟之家族文化,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去学习、去传承!”修水文化学者如是评价。
修水湾台之地位居何处?湾台周族始祖又有何来头?周族进士文化流淌血脉之源来自何方?七名高中进士官声、政绩、才气、艺文、人品又是怎样?对修水又有哪些贡献?日前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考证。
湾台之唯美
  湾台村,最早叫巉田湾,地处修水县西港镇,为该镇十个行政村之一。湾台,故名思义,修河支流溪口水自北向南由溪口镇流入,流至大石口处,溪口水润泽流过一块高台之地,美丽的湾台之名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纵横交错的溪口、西港水系环绕着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湾台村,一年四季为一马平川的水田,孕育着一年三熟的收获,如今的湾台更是土地肥沃、人丁兴旺、鱼米飘香、瓜果丰盈的秀美乡村。据民间传说,湾台就是有名的西港化红首产地,其历史悠久,明嘉靖十六年(1538)明世宗皇帝,特赐朝廷贡品“化红”,赠送时任刑部尚书周期雍带回自己的出生地——湾台村种植,经过一代代村民种植,至明万历年间盛产,名扬洪都,后又经过改良,如今湾台的化红,已成为赣西北甜橙类唯一品种,名满江西。
  物产富庶之地,地灵水丰之所,养育了自宋代周氏文胜公扎根山川深重修水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湾台儿女,也滋养出了这个自明朝以来,文风蔚然,人杰众多的进士之村。
周期遂公曾赋诗四首赞巉田湾。其中一首《巉湾耕雨》曰:“布谷催春雨满田,四效新雨一犁烟,寻常鸡卜家家喜,共道今年大丰年。”一幅巉田湾春天之时春雨春耕春景,耕读传世之家情景跃然诗中。
迁修之始祖
  这个湾台村自周氏文胜公落户于此,就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周氏宗谱》记载:“文胜公为世杰之子,号二居士,携家过湘潭,就姑氏以居,孝恭德佑元年乙亥,值宋变故,武略将军吴公隆辟为参谋,抵分宁招安,甫定,所擒护千余大军,令监戮,乃谳而悉解,遗之复留治县事,因家焉,今为迁宁之开山祖。其生于宋理宗嘉熙庚子,殁于元世祖至元甲申,葬泰乡六都旌阳里之安坪港口,地名银线吊金龟,乙辛向。”
  文胜公之父名世杰公,由此世杰公乃为修水汝南堂之八维支始祖,世杰公系江西吉州安福人,进士,宋度宗咸淳七年辛未(即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任湖广岳州太守,卒后葬临湘县太平乡一二都开井之赤土塘。

文化之血脉

  从上述记载来看,修水汝南堂之八维支,在修水繁衍生息,且一代一代书香传世,若干年后,传至明朝周族第一个进士周季麟之太祖父周瑾、祖父周铭、父周叔襄时,可谓家族之书香,香于全村;笔墨之丰满,满于全湾。陈泰星撰的《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周氏八维续修家谱叙》中说到“……越数传,而子孙蕃衍,科名崛兴矣,至都宪南山、来轩、昆季与、季凤、季邦、泉坡、浒西、白亭,诸前辈后先济美,三尚书、两御史、七进士、五乡贤,一时丰功伟绩,炳炳麟麟”。

八维支始祖世杰公像
  据《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 维良公配刘孺人墓表》中记载季麟之太祖父周瑾:“诏奉举孝廉有司,续命荐之京,称授交趾布政司洪州金场大使。……交人判,攻金场,周瑾不屈,死于忠。”
  祖父周铭,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春秋》三经。周铭平生对佛、道不感兴趣,家里举行冠、 婚、丧、祭等礼,大多遵守传为朱熹所作的《文公家礼》的范式。逢年过节,力戒奢侈,尽量节俭,乡邻受到了影响,当地风俗为之一变。由于道德与学识的高尚与广博,周铭在地方上就有了很高的威望,让人敬畏。周铭由于年高德劭,也常常应邀作为大宾参加乡饮酒礼。周铭交往的朋友都是学问老成、端谨古朴之士,如西安推官王琬、江陵训导匡泰、儒士冷清、士人陈郇兄弟,都是他的知己,与他们唱和的诗词最多,在乡人中流传。景泰、天顺、成化年间修县志,县令以礼相聘。同事都是县中知名儒士,如黄邦节、陈玦等。

《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周氏八维续修家谱叙》
  周铭为赡养老母,没有应地方政府的征召,就在家里设置家塾,聘请塾师,与自己一同教授学生,其教授的学生多有出息,状元黎淳就是其中之一。黎淳是明朝270多年历史上,唯一湘籍状元,也是岳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一代廉吏,官至礼部尚书,《义宁州志》在介绍黎斌的同时,有“厥嗣黎淳毓孕修江,后大魁天下,官尚书谥文僖。”的详细记载。状元之师,名噪一时!
  周季麟之父周叔襄,从小专攻诗经,后来广求名师,博极经书,有所成就,其文章藻思清绝,每一脱稿,人争传诵。其为人气宇量恢,性资英爽,敦行孝义,贤声素着于一乡,见者敬惮。周瑾、周铭、叔襄三代书香传世,且不遗余力,殚精竭虑授教季麟、季凤、季邦等昆仲之古籍经典、学识品德。
  应该说,周季麟、季凤、季邦等诸族兄弟、侄、侄孙等出生在这样状元之师的书香家庭,他们从孕育在腹,就有了书香文化血脉根基,一入私塾启蒙,就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也为其高中进士,迈向仕途,担任要职,为国效力之达到人生“天花板”打下了文化根基,更为其后来者和后裔一脉,根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此,周家人才辈出,在明朝进入了鼎盛辉煌之期,闪耀尘世。
  一个进士家族的定义是,在家族中,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就可称之为进士家族。也有人定义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家族之中,五代之中出现两位及以上进士者,即为进士家族。
  在封建社会,一个进士对家族,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出了一名进士,其家族社会地位迅速上升,有的成了望族。湾台周氏家族自落户修水湾台之后,积极参与科考。从第九世祖季麟开始,季麟作为家族首位进士,对于周氏家族影响是巨大的。自1472年起,在明朝其家族就考取六名进士,由外迁之族一跃成为当地科举巨族。

进士之独奇

  从世杰公算起,周季麟是第九世孙。周季麟出生于1445年,卒为1518年,享寿73岁。周季麟参加江西乡试,获第八名。成化八年(1472),参加壬辰科会试,得贡士第二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五十五名。这一次会试,江西仅四个考中进士,季麟乃其中之一,开明朝修水进士之先河。授兵部主事,再升郎中。历浙江参政、河南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刘瑾擅权,后被免职。刘瑾被诛后,恢复官职。正德十三年去世。祀乡贤名宦祠。
  周季麟著有《南山诗集》、《南山年谱》、《旬轩集》、《金台稿》、《南归集》等。
  周季麟诗文很多,现摘录一首赏之。
南山寄兴
每到夜深闻钟鼓,南山寺对月华浓。
一尊鬪健宁论客,万事信天谁笑侬。
最爱僧闲还命驾,不妨吏隐亦看松。
高怀忽起飘然念,丈室惟堪着懒慵。
  周季麟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六岁授书辄成诵,稍长治春秋大学日进。”
  季麟中进士后21年,其弟周季凤,于明弘治六年(1493)考取进士,这一次会考江西仅考取两人,可谓人中龙凤。授刑部主事,历升湖广左布政使,后累官南京刑部侍郎,嘉靖七年(1528)卒,终年65岁,谥“康惠”,祀乡贤名宦祠。

 左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书中所记
载周季麟籍贯、家庭成员、乡试、会试等信息。右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
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周季麟当时所考第一场春秋卷试题。

左图《宁州志》上周季麟、周季凤“双凤”中进士时间、名次、 任职等记载。右图《宁州志》上周季麟个人出生、官职等信息
  艺文著有《来轩漫稿六卷》、《修水备考序》、《修江先贤录八卷》、《周氏世德录二卷》等。其撰写的《宁对》,可称修水千古散文之奇文、之名篇。
其《登黄鹤楼》诗一首,意境悠远。
独立千寻渺,危楼四面吞。
楚山悬日月,汉水转乾坤。
寂寂虞巡远,茫茫禹迹存。
谁能跨黄鹤,吹笛下天门?
  周季凤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至弱冠,聪明奇发,从兄至京邸,训励积学,为黎文僖所赞许。”
  明王世贞所着《皇明盛事述》中说到:“都监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麟,右都御史周季凤兄弟为明朝之时兄弟三品九卿之一”。“四兄弟文臣中赐谥兄弟之一,凡五家,而周为同产。”
  如今的八维周氏宗祠大堂内,悬挂着“敬南山文韬武略功勋卓著垂青史,仰来轩足智多谋宁对绝妙盖诗坛”这副对联,就是对周季麟、周季凤“双凤”的真实评价。
  接着季凤中进士的第三年,季麟之族弟周季邦,于宏治九年(1496)考取进士。为三甲一百三十六名,任建安知县。

周季凤主编的《云南志·正德》和其撰写的《云南志序》部分

  左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书中所记载周季邦籍贯、家庭成员、乡试、会试等信息。
  右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周季邦当时所考第一场春秋卷试题。
  季邦中进士12年后,季麟之族侄周期雍,于正德三年(1508)高中进士。授南京御史。刘瑾既诛,为瑾斥者悉起,而给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赵士贤,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葛浩、姚学礼、张鸣凤、王良臣、徐钰、赵佑、杨璋、朱廷声、刘玉,部郎李梦阳、王纶、孙磐等,以兼劾群阉未得录。期雍偕同官王佩力请,皆召用。兵部尚书王敞附瑾进,期雍请斥之。焦芳、刘宇犹在列,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未雪,期雍皆极论。陈金讨江西贼,纵苗杀掠,期雍发其状。寻清军广东,劾镇守武定侯郭勋,金与勋皆被责。出为福建佥事。宸濠反,简锐卒赴讨。会贼平乃还。嘉靖初,为浙江参议。讨平温、处矿盗,予一子官。再迁湖广按察使。九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蓟州、密云关堡数十,以避寇警移入内地,关外益无备,期雍悉修复之。数列上便宜入为大理卿,历刑部左、右侍郎,右都御史,拜刑部尚书。大计京官,言官劾期雍纳贿。吏部白其诬,诏为饬言者。十九年,郭勋修前郄,因风霾劝帝罢免大臣,期雍遂去位。家居十年卒。
  在湾台周族中,以期雍最为知名,其官声政绩颇佳,他官居刑部尚书之高位,是在周族中担任官职最大的一位,且军功较多,威震朝野,卒之后被朝庭赠为“资政大夫”之殊荣,祀乡贤名宦祠。

《宁州志》上周季邦、周期雍、周昺中进士时间、名次、任职等记载。
  周期雍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聪明绝佳,以春秋魁省试”。
  周期雍考中进士第六年,季麟之族侄、八世孙周昺,于明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0名,同进士出身,历官刑部主事,四川马湖府知府,刑部郎中。
  周昺之奇,读书过目不忘,谓之奇崛!
  周昺其官声政绩、艺文,笔者搜阅多种古籍,没有记载,待今后搜集和考证之。
  周希令,字子仪,别号浒西,万历癸丑(1613)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太常少卿。大学士王应熊所撰《明太常寺卿周希令墓志铭》曰:降神岳渎,昂激真人。玉金温度,诞顺时征。锱铢山谷,尺寸濂溪。昌廷坦步,孝与忠俱。模式缕缨,春闲剑没。风流未远,遐休靡测。烈烈英英,表壮佳城。无疆荣问,载广芝兰。蒸尝永矣,光对尼山。
  周希令才气横溢,其《过丹霞观》诗可见一斑。
归鞭漫驻紫云宫,杳杳仙山楚楚钟。
世远三皇文贮壁,丹成五老玉为峰。
本来着相原非相,说到无空色即空。
欲渡江湖求羽扇,元坛且复叩吴翁。
  周希令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实心奇之弱冠,乡试以文奇,在摘例不与会闱。”《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浒西公墓志铭》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纂修玉牒副总裁、年弟王应熊称之为:“弱冠,举童子第一,首等饩廪。”
  上述六人,均出自于湾台文胜公之后裔,尤其是周期雍官至刑部尚书,其官声,政绩,气节,堪称楷模。
  之后,文化血脉穿过时间隧道,跨过朝代更替,在清代乾隆壬辰七年(1742),十四孙周孔从高中进士,三甲44名。周孔从为翰林编修。
  其诗句有“瑶筐再捧丹霞锦,碧椀新烹紫凤团。”
  周孔从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四岁日记千言咸目为神童。”
  湾台周氏七名进士,在明代至清代江西地区的科举实力之强,可窥见一斑。从他们每一位官职来看,有尚书,御史、少卿、翰林等高位要职,可谓荣耀至极,称得上具有代表性进士和官场家族之一。

进士之密码

  明代考中进士难度极大,一个家族之中能出现一位进士已经是难得可贵,周氏家族 五代七名进士,其形成的背后有多种原因。笔者通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基础深厚。明代科举考试科目繁复,且乡试需在省城,会试、殿试在京城,会试结束之后亦需留在京城等待结果,参加殿试。因此,各考生在参与科举之时所花费的费用便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根据刘明鑫《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及其影响研究》的考证,明代考生的费用支出可以分为备考、应考和考后三个环节,在嘉靖至万历年间,平均每位考生每科会试支出费用大约在70~220两之间浮动,虽然官方会对考生有一定补贴,但每科平均总补贴仅有1900余两。中进士官方的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费用还是需要考生来承担。这还只是计算了考生一次会试所需费用,其开始上学、购书的花费及乡试的花费尚未计算其中,以此而论,一位进士的产生所需的费用是极高的。如果没有雄厚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支出如此昂贵的费用。且季麟、季凤、季邦、期雍参加科考时,其间隔时间都不是太远,四人参加科考之如此庞大费用,应是实力雄厚之家族。《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远祖考荣夫公墓表》等文中记载:“家业日隆,税役甲于都郡。僮仆辄百丽乡里,籍以举爨者数十家,至今传诵。”、“贤夫公,家累巨万而周贫济之,毫无所吝,事载家乘,昭然可考。”、“贤夫公之子维良,雄于赀”。一代接着一代优越的经济条件,为周氏进士的家族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族学根基深厚。明代几乎所有的进士都来自于地方书院,接受统一教育,后参加科举考试致仕。但科举家族有优于普通氏族的地方,就是族学。科举家族族人普遍从幼小时期,就从长辈那里,不断受到重视科举考试的熏陶,深知读书应考,与其家族兴旺发达有密切关系。科举家族中长辈,亲自教授其子弟,将自身的科考经历直接传授给后代,可以说是造就科举家族功名的经验。在这方面,科举家族的长辈倾注了无数心血。
  而族学的形成包含家族文化的纵向传承及同辈之间的横向交流。家族文化的纵向传承主要体现为家族的先辈传授其科考经验及家族学习理念,督促族人学习,鼓励后辈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嘉靖《宁州志》记载周季麟教育后人:“自儿时服习庭训,治诗经,弱冠,乡后进师之,卓然树立。为文章藻思精绝,每一脱稿,人争传诵。”“同母弟二人,教爱备至。学以诚实为本,故一时及门之士,多所成就,黎文僖公其一也。”
周季麟之祖父周铭,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春秋》三经。在家里教授学生,学生多有出息,状元黎淳就是其中之一。学习条件优越。有私学或能进书堂、书斋,甚至官学。湾台周氏家族本身就是书香门第,簪缨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孩子有条件自小诵读诗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赢在起跑线上。从上可看出,科举家族的前人们在族人的教育上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的,从在弱冠进师之前,必先在家启蒙学习。
  家风家训深厚。进士家族的延续,需要后代子孙有不断追求科举功名之心,而不能沉溺于先人功绩之中。因此,在精神层面之上,优良的家风、严格的家训对于进士家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氏家规提出“敦孝悌以笃天伦、勤学问以大显扬、积心田以贻子孙、修实行以端人品、谨物恒以示表率。”等家规,因此,周氏家族优良的家风、严格的家训为其进士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层面上基础。
家学渊源深厚。进士家族的形成亦离不开家学的传承。一方面,周氏家族有着世代家学承袭的传统。在周氏家族自迁来修水,便极为注重家风的培养与传承。周氏家族自首位进士世杰公开始,便很注意提携族中后学,在很小的年纪便开始教授他们读名诗名句,而家族之中的前代进士有着丰富的学识与应考经验,这些家学的承袭对于后代族人再中进士是有极大帮助的。
  另一方面,家学的传承还体现在治经之上。明代科举,五经分试,诸生在五经之中任选一经进行研习即可,在科举考试之时也只需要作答所选经书的题目。因此,学子选择哪一经进行应试,是影响其能否高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湾台周氏家族基本以治《春秋》账,可见“专治一经”对于周氏进士家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懿德母范深厚。一个家族的形成,除了男方的贡献之外,女子的贡献也是不容忽略的。对于进士家族来说,一方面,女方品行端正,可以保证家庭的稳定,为学子考中进士提供有利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一般进士在中式之后,便会外出做官,若不携带家眷,那么教育子女的重任便会落到母亲一方,而即使携带家眷,进士政务繁忙,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母教对于进士家族的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氏进士家族在形成与延续过程之中,诸多女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季麟之祖母:“遗风士流,良配柔嘉,有则敬顺,无违贤声,夙着于闺阃,余庆诞于孙,子峻登都宁,久积贤劳。”周期雍之母:“性惟贞静,行特端庄,勤俭持家,史佐庚人之志,严明教子,遂成甲第之名。”周期雍之继母桂氏:“恪修内范,允嗣前微”。永乐间,周瑾以荐辟任交趾金场大使,临行,泣谓妻刘氏曰:“夷土新附,吉凶莫测,万一不讳,二亲之养,托在汝矣。”刘既诺,而复慰之,后瑾以官守死难,讣闻,辄自誓曰:“夫国朝能为忠臣,我独不能为节妇乎?”勤苦纺绩,事舅姑,孝养尽礼,三子皆授学有成,乡人贤之。
  经验积累深厚。先中进士积累了应试的经验,懂得如何去应对乡试、会试、殿试等科举的考试“游戏”规则。加之从仕后,在官场中人脉广,互相挽引,推荐,这些都是寒门子弟无法得到的。
  激励引导深厚。封建时代,认为考取进士是光宗耀祖的事儿。进士及第,科第蝉联,可谓荣耀备至,能鼓励后来者,承继前贤名流的如进士坊、举人石、奉天诰命、神道碑记等珍贵遗迹,可鼓励和激发出后裔更大潜能。以湾台周氏为名,所树坊表,几遍州治,兄见其盛。

进士之贡献

  周族这些精英考中进士,走上了从仕之途,大都曾担任五品以上官员。为了当时国家兴旺、安定、团结、发展均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卓有政绩。
  正义凛然,直言进谏。在古代权力高度集中的统治下,能够做到直言进谏的绝对是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人。《明史列传·卷九十·周期雍》,其中记载的“陈金讨江西贼,纵苗杀掠,期雍发其状,寻清军广东,劾镇守武定侯郭勋,金与勋皆被责。”赐进士第嘉议大夫致仕通政司使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理河道门生崇阳汪宗元拜撰的《明大司寇泉坡公行状》中记录称赞周期雍“以言责为己任”。
  礼科右给事中周希令条议兵饷言,兵必不可再募,惟有即辽阳十八万之众,分别上中下三等,责照信地训练,而鼓舞用之,民必不可再派,惟将一切逋负,尽行停止,使民并力于正赋及四百万之加派,则加派可完,而民不重困,然辽阳尚少一百八十万之饷,户部宜专差部臣与饷司,核兵之实数,以计饷核饷之实数,以计出外而钱粮,有可捐损者内,而供用有可议,折者各令内外衙门自行条陈,断然行之有不足者,先后没入官房停罢皇店及芦州草场等地可以变价至各州县,设有机兵快手民壮等名目,皆食兵粮三分之二应差,扰民不如尽革,以其饷添设精兵,各处预备尝平等,仓一责之正官收放,勿委吏胥,各省原设有水利屯田等,道令严督,有司设法举行务月有考,而岁有成,将不出五六年,天下改观矣,下部议覆。
  明代朝廷日渐腐败,上行下效,制度执行效果甚微。礼科左给事中周希令上言:“京师之最贻害地方者,无如佥商一事”。从中可看出,其对佥商存在腐败现象的痛恨和敢于直陈上奏的担当。
冲锋陷阵,保家护国。文臣武将往往要在最危难的时刻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明史列传·卷九十·周期雍》,其中记载“出为福建佥事,宸濠反,简锐卒赴讨,会贼平乃还。”周期雍挑选精兵去讨伐,等叛乱被平定后才回去。周期雍参加了王守仁组织的平叛行动,他率领的漳南道在参加王守仁领导的平定南赣之乱,之后又参加了王守仁组织的平定宁王之乱。既然郑重记载在明史上,说明周期雍不仅是参加了,而且在此次平乱中还有特别突出的展现。王守仁称赞湖广按察使周期雍,皆才识过人,可以任重致远。王守仁去逝后的第二年,嘉靖九年(1530),周期雍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1539年6月累升到刑部尚书,文采武能兼备。
  皇帝在《赠右都御史周季麟诰》中称赞周季麟“远抚甘凉、西域,成兴复之效;再巡陕、蓟两地,收镇靖之风”,杨一清在神道碑称其“北控胡虏,西抚氐羌。即是二者,足表于世。”周季凤在《宁对》中赞周季麟“中丞逐獯鬻,北极仗咽喉。兴灭昭史青,辞荣对白鸥”。毛奇龄西河合集中说到,“明三百年,多文臣用兵。 而季麟以畏寒之躯,黾勉边陲间,观其处哈密一 事,张大国体,济以德威,使诸番构祸于此暂息。 其以方之魏尚之守云中、李勣之督并州,又宁有憾焉。”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周季麟为我们国家存亡、民族兴旺曾经作出过卓越贡献,护土守疆有功,这与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颇为相似,是国家民族的有功之臣。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兵部议准启用各地废闲将领(退役武将返聘),以充实九边军力,这一政策,得到了兵科给事中周希令大力支持,其建议“如有家丁,尽其随带,仍与行粮”。周希令其护国有功,为官亦颇有政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钦差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江右周公季麟以龙首通济二渠是利济军民之渠,既有损壤,不可不修,慨然以增修为己任。乃微西安知府西蜀马公炳然相度议处。知府公奉命惟谨,昼询夜思,以图坚久。这项工程起于弘治十五年(1502)七月,完工于九月。用砖973000块,石1000多片,松木300根,板材3000块,锒2950两。巡抚提倡这事用人得当,民不久芬,财不枉费,成事神速,坚固耐用,前所未有,后人得意。一可济民饥渴,二可保卫城池。计划周密,利益长远。
  周季麟在任浙江左参政时修嘉兴旧堤,易之以石三十余里,又增筑湖州长兴等处堤岸七十余里。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为官不仅要为民除忧虑,更要廉洁自律,这样才能受民众爱戴,流芳百世。其官声政绩,可称之为上。周季麟曰:“为官须称职,无论大小也。既至,筹国计,搜剔隐蠹,毫厘不取。”,可见其廉洁之操行。明孝宗尝问刘健、谢迁曰:“周季麟何如人?”对曰:“季麟好官。”论曰:“季麟论处官,无分大小,务称其职。故历官所至,皆能有功,而卒以守正。”
少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新都杨延和所撰写《明赠通汉大夫梅月公暨东太淑人合葬墓志铭中》称赞季麟:“历官中外皆有声”;称赞季凤:“方以才行,显用于时”。
松阳县令周季邦:“官居清介,不为权势所摇动”。
  进士家族不仅在政治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作为,为后代的文化也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对家乡又做出哪些有益的事和贡献呢?笔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来佐证其对家乡,对家族的兴旺而所作出的功德。
  周期雍一族的发达起源于科举,因而其在对地方的文化建设中有着突出的贡献,一是建试馆,建宾兴,建书院。在明朝之期,大都由湾台周族倡导,地方仕绅捐建而成,让家乡士子有就学之所,并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对推动周族和修水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明太常寺卿浒西公状中说到:“自少以及知命,绝不问家人生产,惟义举则不以有无为辞,既以损资移学、建南山寺塔,而又以分宁素乏会馆,复捐奉为同社诸士倡卜得正阳门外萧公堂没官房屋五进,请诸当事估价纳值匾日修宁会馆,而故典史南昌刘应举租住其内,自是后来者,始惬宾至如归。”二是建牌坊。“据县志和谱牒资料统计,有明一代,周氏在乡间建有功德牌坊10多处”,其“所树坊表,几遍州治,何其盛也”。为自己的家族功勋建立牌坊,也向世人展示了周氏家族的辉煌。三是编修地方志。现存已知周季凤编修的地方志为《云南志》,周季凤为《宁州志》撰写《修水备考序》等。嘉靖江西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东鲁黄佑称:“公尝著修江世德、先贤二录,及修滇南通志,史学之长足征”。四是以周季麟、周季凤等为代表,着力推介修水乡贤黄庭坚和修水的山水文化、人文特色,对修水贡砚、茶叶等土特产等倍加推荐,常赠贡砚与好友。同时,把在外面好的种植作物,带回老家,分发给乡民种植,如今湾台的“化红”就是周期雍带回来,已经成为支柱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四是修宗谱,亲力亲为。在修宗谱中,周季麟、季凤、期雍、孔从等,不但积极倡导,还亲力亲为撰写修谱序言,周季麟于宏治十五年(1502)撰写《南山公纂略自记》、周季凤于正德二年(1507)撰写《来轩公续谱序》、周期雍于嘉靖十八年(1507)撰写《泉坡公纂族谱序》、周孔从于乾隆二年(1732)撰写《白亭公修族谱序》。在《南山公纂略自记》谱序笔者中发现有这样一句话:“矧吾宁在宋,人物最盛,元否国朝重统,一百三十余年,有登进士者仅六人,而贱兄弟忝居其三,亦已过望矣。今兹阖族诸子,每科就试者十余人,皆英英然,有乡进之势,自兹以往,岂无有能继武者乎,勉之毋怠。”可见周季麟对周氏后裔之期望,之勉励,从这一点也可以应证其对弟季凤、族弟季邦、族侄周昺、族侄孙期雍考取进士前所付出培养,更看到其对家族兴旺,文化兴旺之盼的大格局和大担当。
 
文化之高峰

  在前文说到,修水在明朝一代,周氏一族独荣,也必将成为继黄庭坚一族、陈寅恪一族两座文化高峰之外的修水周期雍一族的第三座文化高峰。
  这个“必将成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是我们这次刚成立不久的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集体首次提出,其文化含义,主要是在官声、书法、诗词、艺文等方面影响。其理由有四。
  理由之一,这六名进士中,周期雍官居刑部尚书,为正二品,退休后赐为资政大夫,为副国级待遇;周季凤、周季麟两兄弟分别一为右都御史,为正二品,一为右副都御史,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检察长之副职,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并两人均分别赐为“僖敏”公、“康惠”公。这与修水第一座文化高峰重要支柱人物黄庭坚赐为“文节”公,享有同等待遇。周希令任太常少卿,为正四品。周季邦任知县,周孔从为翰林编修,均为正七品,一族之仕途,官居正七品以上,且官声、政绩堪夸,仅以此,周期雍一族称之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应当之无愧。
  理由之二,在一个家族之中,四代之内六人相继高中进士,可见其家族文化底蕴之深、家族教育之力和家族培养之重,这六人其官声、政绩、人品俱佳,无一人“贪墨”之腐败,自明代以来,为周氏一族树立了榜样和楷模。仅以此,称之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应名符其实。在当今重倡家族文化、家风、家规的时代背景下,其周期雍一族应值得进一步去挖掘、去研究、去传承。
  理由之三,在科举时代,考取进士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能考中进士的,首先要求的是过书法这一关,且极为严格,据笔者查证,周期雍曾临写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墨迹犹存,其后跋谓此书“世不经见,故不复知”,并谓计划“勒石大衍先贤之传以行诸世”,但因“靖乱宸濠,清戎两广,边饬蓟辽,多历年”而未果,从中可见周期雍的书法和对书法的研究,以及对黄庭坚书法的推介力度。这六名进士中,其书法虽然暂未找到传世“墨宝”,但随着我们进一步深入考证和研究,其六人从乡试、会试答卷、奏折和亲友书信往来等,也必将揭开书法神秘的面纱。
  理由之四,黄庭坚为宋朝江西诗祖,当之无愧,但据笔者从古籍中查知,在《宁对》之文里,有多处提到黄家,其一“黄政多民粟”中,句中提到黄瞻,在“诗派开江祖”中,提到黄庭坚,“题石惊人句”中,提到黄庶题怪石,“省元心未副”中,提到黄庠,“两川茶卤剔”中,提到黄廉,“三晋甲兵起,冗食司徒汰”中,提到黄叔敖,周季麟、周季凤撰写《黄山谷全书序》、《山谷黄先生别传一卷》、《山谷集序》等,为乡贤黄庭坚的诗、书、人品等方面,在明朝之期推介,应功不可没。这为我们现在提出的黄庭坚为修水第一座文化高峰,我们周氏先祖,在明朝之期就开始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吆喝,去鼓吹,去宣传。这为他族乡贤名人极力推介作嫁衣,可见周期雍一族对黄氏一族的推崇和宣传的不遗余力。在黄庭坚潜移默化影响之下,这六名进士中,可以说其诗词应为明朝之期修水乃至江西诗词中之秀,尤以周季麟、周季凤为先。周季麟撰写的《送郑用材之任分宁歌》可谓诗中名篇,周季凤撰写的《宁对》,可谓描写修水最美之赋。这些诗词是称之为第三座文化高峰又一印证。随着研究深入,其六名进士的诗文将会挖掘出来作进一步印证。
  笔者借此呼吁修水文化学者,江西文化学者乃至全国文化学者,全国周氏族人们像研究黄庭坚家族,陈寅恪家族一样,深入研究周期雍这个家族,以史记,以物证来证明周期雍一族深厚文化,来印证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之称,不是无根无据,不是浪得虚名,也期盼周期雍一族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不久将会屹立在幕阜之巅峰,修河之潮头。

2022.8.16 修水周族人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85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