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联系:QQ303998284

《修水周族人》 第8期






一、史海钩沉
 
周家巷里状元缘之五——周季麟太湖筑堤
文◆  周湖岭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一首《明日歌》,家喻户晓,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作者钱福,明朝状元。
  钱福自幼天资聪敏,才思过人,七岁即能作文,少年时即为名秀才,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三十岁的钱福,赴北京会试,主考官是两位大学士刘健、李东阳,都当过内阁首辅。殿试廷对三千余言,词理精当,不用草稿,获第一名,进士及第,高中状元。任职翰林院修撰,更致力于诗文,雄视当世;才高气奇,数千言立就,词锋所向,无人可与抗衡。又工八股文,王夫之称与王鏊齐名,曰“钱王两大家”。性坦率,喜饮酒,每饮至醉,往往言语伤人,因而不为同列所喜,致招谤议。
  弘治六年(1493年)任会试同考,后借口病退,读写为业,不再入仕,史书的记载神龙见首不见尾。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病故,终年四十四岁。著有《鹤滩集》,《明日歌》即其中之一,流传甚广。
  据同治《湖州府志》卷四十三-经政略-水利,记载:“宏治七年(1494年),浙江参政周季麟重筑湖堤,自乌程抵宜兴界七十里。钱福《记》云:开导太湖上流,爰得周忱所筑湖堤故迹,诹众兴工,复窦其堤,以通溇港者二十九,为石桥于堤二十六。旱潴涝泄,不惟不能为害,而且为利矣。长兴邢志。
  宏治七年,即1494年,浙江参政周季麟从乌程至宜兴界重筑太湖堤七十里,状元钱福还为此专门写过记文。
  周季麟,字公瑞,江西修水县宁州古城三王巷(今周家巷)人,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浙江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先后巡抚甘肃、陕西、顺天。弘治十八年(1505年),以病乞归。后刘瑾擅权,以事罢官,又罚米数百。刘瑾被诛,按例复官,未用。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二月去世,七十四岁,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谥僖敏。
  乌程,古县名,在今浙江湖州。公元前223年,秦朝时期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长兴县,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太湖西南岸,浙皖苏三省交界,与湖州市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接壤。
  内阁首辅、大学士杨一清撰周季麟墓志铭有周季麟在浙江治水记载:弘治庚戌,1490年,周季麟升迁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分守浙江东西诸郡。浙江西部地区发洪灾,平地都被大水淹没,死伤众多。户部侍郎吴原,奉命赈灾,采纳周季麟的方案,筹集粮食,劝捐物资,井井有序,老百姓得到救济。工部侍郎徐贯,奉命督治江南水利,也都听取周季麟的意见,而杭州、嘉兴、湖州则单独由周季麟负责,如王江泾、太湖、西湖等圩岸、溇港修筑疏浚就是周季麟功劳,老百姓至今感激他。
  《雍正浙江通誌》和《同治湖州府誌》简略记载了弘治七年,1494年,布政司左参政周季麟在杭州、嘉兴、湖州治理太湖圩岸、溇港的事迹,并注明这些记载都源于明朝状元钱福的《重筑湖堤记》。
  《雍正浙江通誌》记载:“弘治七年,布政司参政周季麟度地为堤,通溇港,备旱潦,湖不为害。
  并注:钱福《重筑湖堤记》:天子御极之七年,延访能言水利者,授工部侍郎徐公贯同巡抚都御史新昌何公鉴经理东南。二公既审知东南巨浸在太湖,迺巡湖之下流,得浦渎入海者,躬督常、苏、松三郡疏濬之,而以湖之上流授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江西周公季麟治之。周公乃按湖郡,躬历乌程、长兴之涯而叹曰:是在禹贡所谓震泽者也。泽以潴水,而震蕩不定,故难为功。跨湖、苏、松、常四郡,所潴既大,下流难疏。于是得周文襄公所筑湖堤故迹,而诹众议兴复。湖守河南郑君宏、贰守广东何君文英、治农判山西杨君清咸曰:此吾守土亲民之责也。遣长兴丞江西胡君健量度地势,自乌程抵宜兴界,凡七十里,咸堤焉。其崇为一丈,广与崇仿而加尺者五,复窦其堤以通溇港者二十九,为石桥于窦二十六。旱潴涝泄,不惟不能为害,而且为利矣。用人力者四千,用粮者八百余石。功始于某月,落成八年《乙夗》。是岁秋,果大有。
  同治《湖州府志》卷四十三-经政略-水利:“天子御极之七年,授工部侍郎徐公贯同巡抚都御史新昌何公鉴经理东南。二公审知东南巨浸在太湖,迺巡湖下流,得浦渎入海者,躬督常、苏、松三郡疏洗之,而以湖之上流授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江西周公季麟。周公曰:是禹贡所谓震泽也。泽以潴水,而震蕩不定,故难为功。于是得周文襄公所筑湖堤故迹,而诹众兴复,量度地势,自乌程抵宜兴界,凡七十里,咸堤焉。其崇一丈,广与崇仿而加尺者五,复窦其堤以通溇港者二十九,为石桥于窦二十六。旱潴涝泄,不惟不能为害,而且为利矣。用人力者四千,粮八百余石。功始于某月,落成八年乙卯,是岁秋果大有。钱福《重筑湖堤记》。
  那么,状元钱福的《重筑湖堤记》又在哪里呢?在《长兴县志》和《同治湖州府志》上。全文校点如下:
  重筑湖堤记 石佚。据顾志载文
  福观:方今天下之言水利害者,北要于河,南要于太湖,而江、汉、淮、济已混河为一流,而江汉自岷嶓以低于海,崇岗夹障,天设其堑,害之及民田者良鲜。唯河当中原奥区,而国漕于资,太湖包东南膏腴,而国赋攸仰,其为害也甚大。二水之害不去,而天下之利不可以言兴。
洪惟我圣天子御极之七年,河决张秋,旣命重臣塞之,复访能言水利者,得其策,授工部侍郎徐公贯、同巡抚都御史新昌何公鉴经理东南。二公旣审知东南巨浸在太湖,而又禹之术自下者始,迺寻湖之下流,得浦渎入海者,躬督常、苏、松三郡疏洗之,而以湖之上流授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江西周公季麟治之。
  周公乃按湖郡,躬历乌程、长兴之涯而叹曰:是在禹贡所谓震泽者也。泽以潴而震荡不定,故难为功。志称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三万六千顷,跨湖、苏、松、常四郡,所潴旣大,下流难疏,势亦未易。逆风激涛,乘雨涨溢,湖郡之害自若也。以予相堤为便。于是得周文襄公所筑湖堤故迹,而诹众议兴复。时相顾各不敢辞言。周公笑曰:若等惮功大难就乎?传曰:不一劳者不永佚,图大事不惜小费,捐膏腴亿万顷鱼鳖,而令吾赤子茹草啮木以偿公税,孰与一时之劳费乎?
湖守河南郑君宏、二守广东何君文英、治农判山西杨君清咸曰:此吾守土亲民者之责也。肄遣长兴丞江西胡君健量度地势,自乌程以底宜兴界,凡七十里,咸堤焉。其崇为一丈,广与崇方而加尺者五,复窦其堤以通溇港者二十九,为石桥于窦二十六,旱潴涝泄,湖不惟不能为害,而且为利矣。
  其用人力者四千,而下不吿惧;用人粮者八百余石,而公不吿乏,皆周公所区画,郑守及长兴杨君所协赞也。若夫专以其职往来督成之者,则浙江按察司佥事西蜀阴君子淑焉。其始于某月,落成某月,是为八年乙卯也。是岁秋,果大有。
长兴之民乃沿堤而歌曰:
  频年凶兮兹则丰,公税登兮衣食充。湖不为害兮利则崇,堤兮堤兮谁之功?
  又歌曰:湖昔震兮兹则定,前文襄兮后参政,二周公兮吾以为命。杭堤姑苏兮,今周姓周公闻。
  《顾志》,钱福撰,洪武(应为弘治)八年(1495年)立此记刻石在神武门外,不知何人磨灭。今购得其文,末数句姑阙之。
(状元钱福的《重筑湖堤记》)
  综上所载,1490年,周季麟升迁浙江布政司左参政,这一年钱福中了状元。1493年,钱福托病归乡上海松江。1494年,周季麟在杭州、嘉兴、湖州治理太湖圩岸、溇港,1495年落成。同年,钱福撰《重筑湖堤记》,刻石立于神武门外。碑刻后来不知被谁磨灭,又经购买得其文字,《重筑湖堤记》才得以保存。

  朝廷派工部侍郎徐贯、巡抚都御史何鉴治理江南水患,太湖的上流又分派给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周季麟单独负责。周季麟到达太湖后,亲自到乌程、长兴的太湖沿岸实地考察,感叹说:太湖确实是《尚书·禹贡》所说的震泽。一旦聚积大水就震荡不定,难以治理成功。志书上说,太湖长宽二百八十三里,面积三万六千顷,跨湖州、苏州、松江、常州四郡,所储水量大,下流难疏出,情势也就不能改变。遇风激起浪涛,乘雨又水涨外溢,湖郡水害就来源于此。治理的办法以修堤较为合宜。于是找到周忱所修湖堤的旧迹,征集众人意见,商议兴复湖堤,当时大家相顾都不敢发言。周季麟则说:一劳永逸,不一劳者不永逸,做大事不惜小钱。让亿万顷肥沃土地成为渔场,让我们百姓的粮草都成为鱼食,与一时之劳哪个更合算?
  湖守河南人郑宏、二守广东人何文英、治农判山西人杨清都说:这是我们地方官的责任。于是,由长兴县丞江西胡健测量地形,自乌程至宜兴界,修筑高一丈,宽一丈五,长七十里的太湖堤。疏通溇港二十九条,修建石桥二十六座,旱时可以储水,涝时可以泄洪,湖水不仅不能为害,反而变害为利。
(长兴县志 重筑湖堤碑记 钱福撰 刻石在神武门外)
  次年,弘治八年乙卯湖堤筑成,所用人力和粮食都是周季麟筹划,郑宏及长兴杨清协助,浙江按察司佥事西蜀人阴子淑则专职往来督促。
  这一年的秋季,果然发大洪水,太湖地区得以安然无恙。
  长兴民众很感激周季麟,编了两首民谣,在湖堤地区传唱,歌词:
  频年凶兮兹则丰,公税登兮衣食充。湖不为害兮利则崇,堤兮堤兮谁之功?
  又歌曰:
  湖昔震兮兹则定,前文襄兮后参政,二周公兮吾以为命。杭堤姑苏兮,今周姓周公闻。
  湖州市环湖大堤。它绵延数十公里,默默地守护在太湖湖畔。它是抵御太湖水患的“最前沿”,是培育湾区经济的“主阵地”,是串联杭、嘉、湖文明的“大走廊”,承载着数十条湖溇港,诉说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此外,周季麟还修筑疏浚王江泾、西湖等的圩岸、溇港。
  周季麟重筑太湖堤,为太湖地区的人民做出了贡献,状元钱福为此撰记,可谓周家巷里状元缘。
  状元钱福《明日歌》之后,又有人作《昨日歌》与《今日歌》,以励志。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少!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聊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昨日歌》与《今日歌》的作者是文嘉。
  文嘉(1501年-1583年),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字休承,号文水,长洲(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江南才子文徵明之子,文彭之弟。他家学渊源,又天资夙成,与状元钱福比,他则是晚辈,状元去世时,他才4岁,两人人生没有什么交集。
  文嘉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侄孙,父文徵明之曾孙,兄文彭之孙,侄文元发之子文震孟,也是一位状元。湖岭在《周家巷里状元缘之二》中讲过。
  文震孟才学过人,但九次参加科考都以失利告终,可以说是科考专业户,第十次科考碰上江西修水人周希令是他的主考官。周希令慧眼识才,把文震孟列为所任分房第一。在后来的殿试中,文震孟又超常发挥,高中第一,中了状元。所以,以古代的说法,状元文震孟是周希令的门人。
  周季麟后来巡抚甘肃、陕西、顺天,功勋卓著,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谥僖敏。墓志铭志首载“赐进士及第,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铅山费宏撰文”、“赐进土及第,礼部尚书太毛仓毛澄书”、“赐进士及第,刑部侍郎鄱阳胡韶篆盖”。一人撰文,一人书,一人篆盖,撰文的费宏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书写的毛澄是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这些湖岭在《周家巷里状元缘之一》中讲过。本文为周季麟撰重筑湖堤记的钱福是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状元,他们三人可是连续三届的状元啊!皆是周家巷里的状元缘。
(重筑湖堤记 石佚 据长兴顾志载文)

二、历史名人
 
修江主人周季凤——才高有八斗 政绩称能吏
◆  周武现

(周季凤像)
 
  周季凤授刑部主事,历升湖广左布政使,后累官南京刑部侍郎,嘉靖七年(1528)卒,终年65岁,谥“康惠”公,这与修水第一座文化高峰重要支柱人物黄庭坚赐为“文节”公,具有同等待遇。为明所建的乡贤祠九人之中人物之一,也是当今修水县博物馆中“明朝双凤”展示中人物之一。曾称为修江主人,其才德学识颇受世人称道,尤其其才学世人堪夸!
  1、修江主人周季凤:弱冠颇聪
  据湾台周季凤后裔传说,周季凤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精通《诗》《书》《春秋》三经的周季凤之祖父周铭在家里设置家塾,聘请塾师,与自己一同教授学生和子孙,其教授的学生多有出息,县丞黎斌的儿子黎淳入其家塾,后高中状元。
(左图为《南昌府志》卷五十一仕迹中周季凤影印史料。右图为《钦定四库全书》卷六十一中周季凤影印史料。)
  季凤之父周叔襄,从小专攻诗经,后来广求名师,博极经书,有所成就,其文章藻思清绝,每一脱稿,人争传诵。周铭、叔襄父子书香传世,且不遗余力,殚精竭虑教授子侄孙辈古籍经典、学识品德。在书香世家文化根基和教育影响下,周季凤小时候就聪明好学伶俐,从小受到祖父周铭、父亲周叔襄的厚爱,幼学之年就能作诗吟对,不仅诗写得有一定水平,而且书法也承袭古书法之意境。
  杨一清所撰《周季凤的墓志铭》云,其中说到“君早慧,从公瑞居京师,即锐志坟典,至忘寝食。时黎文僖公为吏侍,即见,称许。癸卯归宁为诸生,读书垒金山,攻苦茹淡,遂成大器。”“甲辰,再至京师,始学于予。予见其有闻辄领略,且为文典畅,甚爱之。”
  周季凤跟随在京为官的兄长周季麟来到北京,拜师学习,废寝忘食,学业猛进。去面见过当时为吏部侍郎的状元黎淳,得到状元黎淳的赞许。癸卯年1483年周季凤回修水。甲辰年1484年周季凤二十岁,再来到北京,开始随杨一清学习,杨一清称对这位聪明有才的学生十分喜爱。
  《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赞周季凤为“至弱冠,聪明奇发,从兄至京邸,训励积学,为黎文僖所赞许。”(注:黎文僖又名黎淳,明英宗天顺元年被英宗钦点为状元。)
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周季凤考取秀才后,弘治二年己酉(1489)参加乡试,其名次 39名,高中举人。 会试第十四名。
(周季凤中进士试题和名次)
  在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会试14名,殿试金榜时,高中第二甲第25名,赐进士出身。虽然笔者未能找到其乡考、会考和殿试时举人和进士答卷,从其中举39名,会试14名,殿试25名名次来看,其文采、观点、政论应属上乘之列。且这一次会考修水仅考取两人,更可谓是人中龙凤。
  如今的西港湾台八维周氏宗祠大堂内,悬挂着“敬南山文韬武略功勋卓著垂青史,仰来轩足智多谋宁对绝妙盖诗坛”这副对联的下半句就是对周季凤(来轩)才学的真实评价。
  乾隆年间进士,周孔从所撰的《宝峰事迹记》中说到,“吾族以科第显,都宪僖敏公(周季麟)、尚书康惠公(周季凤)、大司寇泉波公(周期雍),尤表表然,冠诸巨族”。
  少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杨延和称赞季凤曰:方以才行,显用于时。
  2、修江主人周季凤:诗词颇精
  周季凤赋诗不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其赋诗词现仅发现10首,且每一首其文采、立意颇高,诗作朴实清新,淳厚易懂,其诗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情一景,一人一物等都怀有深厚之情感,撰写了如幕阜山、修水、凤凰山、梅山等赞美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有名的诗句“牛马烟波阔,鱼龙春树平”、“西江诗笔如今在,大宋文章亘古留”、“独立千寻渺,危楼四面吞”等。现辑录几首于下,供读者欣赏。而周季风的。

(左图为江西修水义宁州清代《黄氏宗谱》,右图为光绪二十四年《黄氏宗谱·双井堂》卷二地景诗中周季凤题《钓台》诗。)

幕阜山》
遥观幕阜岭,峻极与天齐。
吴楚从兹限,星河入野低。
泻空飞白练,含树满青霓。
独有楼中客,清风入杖藜。
  把幕阜岭高峻、吴头楚尾地理位置、奇美瀑布和满目青山纳入诗中,朴实而易懂。
《修水》
卜宅临江上,幽情逐日生。
浮鸥时片片,小艇日轻轻。
牛马烟波阔,鱼龙春树平。
灌缨深闭户,云锁暮天横。
  把一幅修水浓得化不开,美得不可胜收的青山绿水风情画跃然诗中,清新且淳厚。
《凤凰山》
山色精神物与同,
春生毛羽草蓬蓬。
身关孔道行藏外,
影落虞韶节奏中。
翠盖不随云影乱,
丹心常对日华红。
灵踪一出明时兆,
万古苍生恨已通。
《钓 台》
当年未遇果何求,曾此凭高独理钩。
形迹一时沉草莽,诗名千载重山邱。
清风朗月寻常景,红蓼黄芦几度秋。
立断夕阳空仰止,冷烟寂寂水悠悠。
《明月湾》
明月湾头路,清风景上丝。
乾坤才此老,风节是我师。
修水千年迹,崇台两字碑。
祠堂两江岸,古木正差参。
《梅山》
昔有梅仙子,炼丹憩此山。
丹成人已去,山在鹤空还。
古树经千载,飞峦逼九关。
云开天未暝,有路接尘寰。
《登楼邀查沙溪饮》
游子三冬返,雕栏复此凭。
群山排闼入,远水照天澄。
新酒邀宾尝,狂吟道我曾。
明朝还有约,诸子再同登。
《赠友查兄兆祺》
五十年前同笔砚,于今都是白头翁。
我惭天上恩波渥,君喜山中隐兴浓。
午夜更星联北斗,隔溪春酒醉东风,
新诗相赠还相约,占断蓬莱第一峰。
太史祠堂
太史祠堂傍马州,龙陂东下郁松楸。
西江诗笔如今在,大宋文章亘古留。
烟锁钓台山漠漠,月明双井水悠悠。
经过几度修频藻,落日红云春复秋。
  不过在修水百姓心中,马州如在,太史未去。风景更替,永远当记。
登黄鹤楼
独立千寻渺,危楼四面吞。
楚山悬日月,汉水转乾坤。
寂寂虞巡远,茫茫禹迹存。
谁能跨黄鹤,吹笛下天门?
(《义宁州志》上周季凤撰写《宁对》)
  有后人诗家评此诗认为,本诗立意写黄鹤楼的高渺,是从正面开始描绘的。楼高千寻,四面景物尽入眼底,此诗用一个“吞”字,体现楼势的高峻雄伟。只有登上高楼眺望,山河才会展现出山悬日月,水转乾坤的壮丽风姿。此诗为当时周季凤任湖广左布政使时所作。
(周季凤撰写并书《云南志序》)
  3、修江主人周季凤:文赋颇美
  笔者从《宁州志》中看到周季凤撰写的《宁对》一文,《宁对》一文以骈文形式撰写,可称修水千古散文之奇文、之名篇,可谓描写修水最美之赋。至今仍有修水古文爱好者争相背诵之、传诵之。
  《宁对》中有“二宋文章会”之句,并注解为黄茂宗筑馆芝台、樱桃洞,宋效、宋祁入馆。有“十龙呈宋瑞,双凤愧吴钩”之语,其称赞“双井十龙进士”,祥瑞宋朝。
  称赞黄庭坚曰:诗派开江祖,儒源闯圣邱。称赞黄廱好学尚气节云:“冠赏轻直气”。
  周季凤《宁对》中也有“赈饥荣对米”中记载陈升赈饥之义举。
  周季凤在《宁对》中记有“中丞逐獯鬻,北极伏咽喉。兴灭昭表史,辞荣对白鸥”之诗句。其一记述周季麟为都御史时,巡抚甘肃,计划周密,贼惊遁;其二记述先朝立元后为哈密王,屡为吐鲁番侵夺,周季麟抚安之,朝廷嘉其绩,赏贲甚厚,随养病归。
  不过,在周季凤撰《宁对》一文中,当写到自己时,竟而有对其兄季麟和自己(世称双凤)在报国雄心,回报家乡上愧叹,“愧对吴钩”的自责自谦之高尚胸怀。
  周季凤撰写的《山谷公别传》,洋洋洒洒2600余字,将黄山谷家世渊源、聪明奇崛、为官爱民、高尚气节及书法、诗词成就等概括恰如其分,特别其文后诗名称赞云:
诰诰黄公,古之君子。德行纯全,匪由袭取。
文轶秦汉,诗兼杜李。汪洋澄深,直闯阙里。
炉香隐几,灵台空明。养心之学,轲也弟兄。
澄江落木,以天胜人。克复之效,庶乎归仁。
程洛苏蜀,党分互攻。超然物表,不为雷同。
春陵大儒,潘赵犹懵。光风霁月,一语形容。
清老之规,讦讦侃侃。半山执迷,流而不返。
神宗实录,词严义正。晋之董狐,唐之吴竞。
勿令上知,欺君曰荆。耻为佞史,叱彼门生。
爰及绍圣,国是不恤。祸构群小,顾谓不实。
圻甸根埋,众竦失据。随问随答,从容与语。
龙爪治河,儿戏匪闻。直词正气,勇夺三军。
文致其罪,以成诸因。三徙穷荒,处之裕如。
御风骑气,浩然不死。堂堂大节,凛凛千古!
  224字赞,独具风格,气势磅礴,此《山谷公别传》曾作为初高中生读古文选读之文,还作古文考试题目出现在考卷中,修水学子和古文爱好者至今作为名篇传颂。
(《义宁州志》上记载周季凤所撰《修水备考序》《修江先贤录八卷》和《周氏世德录》)

  4、修江主人周季凤:著书颇丰
  周季凤因极有才气,一生著书颇丰,其先后著有《周氏世德录》《修江先贤录》八卷、《来轩漫稿》《修水备考》24卷、《正学编》。但这些珍贵著作,笔者多方寻证,境外未找到其史料,据传多部已佚,甚是可惜。
  正德间周季凤官云南按察提刑副使时,正德五年(1510)纂修正德《云南志》四十四卷,根据弘治十六年(1503)云南按察司提学副使彭纲纂修之《云南总志》重加编定。正德《云南志》卷一至卷三十三为正志,首列布政司,次按各府、州、指挥使司等地区,分载其建置沿革、郡名等二十四目,次要事一卷,列传七卷,文章十一卷。正德云南志其余十一卷为外志,载寺观、仙释,及汉唐诸夷传、大理国传、缅甸传。正德云南志体例较《景泰云南志》有所改进,且补景泰志以后五十年事迹较详,颇受后人称道。《天一阁书目》著录,北京图书馆藏原刊本,云南省图书馆藏影抄原刊本。
  周季凤所著的《修江先贤录》八卷郑善夫作序,其序中言:“……余序修江先贤录知周子(指周季凤)之书用春秋也,贤宁产也,宁春秋艾子之国也,录贤而系之修江者,其叶修江录山川之能也,始于汉者封建既忠之后也,建置沿革乃始于三代之先者,假一邑之文统元也……”
  大学士费宏撰《修江先贤录序》卷十三云:“修江先贤录凡八卷,所录汉自而晋、而唐、而宋、而元,以迄乎我朝,凡六十九人,皆宁产也。何以系之修江?修江,宁望也。江何以修名?江自宁入于鄱阳,凡七百里,其委修而远也。或曰江源修洁饮者类之,故多贤而可录也。何贤乎?所录之人,大之以忠孝称,次之以庸勋显,次之以文学名,次之以独行著,及中闺异教之在编次者,皆有所节取,而不忍其泯焉无闻于后也。录之者谁乎?今之贤者闽宪周君公仪,实修江世族也……。”
  费寀的《周来轩漫稿序》云:“司寇周来轩先生,吾乡之望也,其由士以入仕也。令德著于夙成,而由郎以入卿也。风烈昭于大受,公所以济时用而重于海内者以此。至观其平生所为诗词,则豪旷类其襟怀,雄壮类其建立,沉实类其节概,有能言之士所不可企,而古名家所不能愈者,究其所由而岂徒哉。夫干将莫邪龙光射斗牛之间,此物之精也。而其英华之发越,自有欲掩而不可掩者。愚故谓公勋德之效于实用,断蛟剸犀之利,摧锋破阵之资也。而其诗词之美,则射斗之龙光也。知言者,可以稽其蕴而占其施矣。元老杨邃庵老师谓其艰关险患之余,诸思溢发,浩不可羁,非所养所负有过人者不能。信乎然哉!公素作最多,而所录仅此择之精责之备也。有自来矣,是故可以传矣。寀不侫僭系一言于左。嘉靖丁亥十月朔。”《周来轩漫稿序》撰写于1527年十月,周季凤逝于1528年四月十五日,序撰半年后周季凤与世长辞了。
  “录之者谁乎?今之贤者闽宪周君公仪”,周公议即周季凤,“闽宪”即福建按察使,《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记载正德十年十二月升福建按察使周季凤为湖广右布政使从中可知《修江先贤录》是1515年之前,周季凤在任福建按察使期间所修。
  5、修江主人周季凤:政绩颇著
  周季凤不但文才出众,其从仕也是政绩突出,受百姓称赞,受朝廷表彰。
  周季凤考中进士,走上了从仕之途,从观政做起,一直做到刑部侍郎五品以上官员。他为了当时国家兴旺、安定、团结、发展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卓有政绩。
  平叛乱。一是平郴寇。正德元年(1506),升任四川按察副使,整饬建昌兵备。二是平定土官母师古叛乱。三是任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时,协助平定贺章叛乱。四是擢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抚时,平定王堂、赵延寿叛乱。
  整兵备。升任四川按察副使时,着手整饬建昌兵备。
  荐政事。周季凤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一生关心国家政事和命运。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即位,周季凤扈从至汴州,上疏“法祖宗、勤圣学、亲君子、远小人、薄税敛、汰冗员”六事方略,尤其是“薄税敛、汰冗员”观点,从中可见爱国忧民胸怀。曾任湖广左布政使周季凤时进言:“圣母还京,人船供亿之费不赀。若加歛于民,民必重困。其禄粮旧逋,皆以灾伤,故不能输。若并徵之,势必转徙。臣等议以便宜,发库银给诸费,徐以有司赃罚补之。庶事济,而民不劳。”圣命回复之,上以处置得宜,报允,仍命行两直隶及山东诸司知之。
  利民生。一修汲福井。知府刘绩汲福井记云:“……正德戊辰(1508),楚省外左敕政坊災,又十年,丁丑(1517),省内吏舍灾,适方伯周公公仪,自右历左之踰年,时水灾相仍,师旅连典,又加中使骚扰,财匮民逃,公极力补救,更新治体,遂次第营成……。”二重修湖广贡院。其周季凤在序中言:“……湖广贡院,正德丁丑(1517)冬十月,罹于火。越明年,季凤请于巡抚秦公金,以清戎御使高君越纸米贼罚银修之,人夫则募以□役,计日课工。其创建则至公堂,监临所,并前后重檐,及供给所通计七十余间。其重修则五经堂、明远楼、考官房、提调监试房,受卷、弥封、腾录、对读四所,及庖厨库藏凡一一从新者,又计间百有余。用过木植石料则八千二百有奇,价银则二万三千八百有奇,人夫工匠工食银两则又一干有奇,然有所不足尽出于设法节缩,以成其功,一毫未取于民,而一夫未役于官,盖县当省城止一江夏,且六十余里而已,百司往来征役不息,加以连年灾伤,兵戎困难已甚故也。夫营建非其所急则事在得已,而贡院之典作则大比宝典之所,有不可得巳焉者,不可巳而必为之,以故节财而不敢伤,爱民而不敢害,此季凤之所当务之也。”三是周季凤任云南官员时,毁淫祠,改建诸葛亮等庙及功臣、名宦祠。1519年,季凤任周湖广布政使时,恢复孟宗祠,另在城东十里将台驿旧址为岳飞建专庙,在一幅1521年的《湖广图·司志总图》上,还赫然标有“岳飞庙”的位置。
化矛盾。调解丽江土知府木泰与土官刺马琦之间矛盾。
  6、修江主人周季凤:称赞颇多
  周季凤出生于1464年,卒于1528年,享年64岁。世人对其赞颂较多。除上述文章辑录称赞外,其老师杨一清在神道碑称其曰:
春秋明经,用罔弗宜。引以折狱,汉隽不疑。
既达于政,亦善夫教。督学于滇,多士有造。
讹言乱真,君不与争。白而不缁,天子圣明。
胡畀之才,而用乎竟。谓天难谌,君子曰命。
修江洋洋,其流汤汤,敛其有余,遗后之庆。
  还称赞云:耿耿有介,不为物挠。
  乾隆《宁州志》旧序方沆曰:“周氏三先生(指周季麟、周季凤、周期雍),崛起缝掖,为世名臣,为乡大老,而缙绅冠盖之盛,卓乎大江以西,盖吏治民风之所转移,其故可睹已民”赞许。
  笔者在各类史料中发现,皇帝授予诰命共有七份之多,现将正德十三年、嘉靖十八年、嘉靖十九年诰命辑录于下:
  正德十三年三月初九日。(见《明嘉靖》癸卯版)。上右图为《中华周氏联谱江西修水汝南堂首卷》上明嘉靖元年季凤制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凤诰。制曰:内台居准绳之地,体统最严;中丞任巡抚之官,职司尤重。知兹边关之务,俾兼提督之权,责任益难,简求宜慎。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凤,持身端谨,莅事精明,早掇贤科,首登秋署郎官。历试有明,刑弼教之劳,外臬两迁,任典学饬兵之责,荐擢宪使,遂长藩司、廉访,无冤。旬宣罔懈,顾畿郡辅,陪乎京邑。而诸老之心仪,刑未泯于闺门,褒恤宜申乎。国典用彰往懿,永贲幽扃。
  嘉靖十八年正月(见《明嘉靖》癸卯版)。都察院右都御史、赠资政大夫周季凤诰。制曰:朕升报高穹,尊崇二祖,复邃古宗祀之上仪,溥率土昭申之湛泽。顾兹督府之臣,厥考总宪,可无异渥,以示酬庸。咨尔原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周季凤,乃右军都督府经历司都事询之父,粤自擢第先庙,简属司寇,明刑茂绩,擢佐外台。典学伤兵,文武为宪。寻正御於牧寺,荐总宪於廉车。歇历滋深,晋长方岳,载迁中辖,附循两几。佐邦禁于旧都,振风纪于南服。勋庸昭著,为时具瞻。宜溶庆源,致有贤子。才猷行业,克绍家声。兹者布庆,祀条是用,赠为资政大夫职。如故明灵未迁,歆此殊渥。
  嘉靖十九年四月见《明嘉靖》癸卯版。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刑部尚书、谥康惠周季凤诰制曰:立身行道,人臣竭事上之诚;崇德报功,朝廷示劝忠之典。制实通乎今古,义当笃于始终。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凤,学识宏远,操履端方。名早掇乎甲科,政首成于郎署。累迁外臬,素驰勤慎之声;荐长名藩,茂著旬宣之绩。升华宪府,风纪振扬。晋佐刑曹,法律明允。偶令闲逸,旋用召还。迨晋长乎都台,命总司乎国赋。方殷委任,竟尔长终。顾其惠在,多方享祀,不忒为国名宦,为乡贤人,是宜褒嘉,以旌殊异。兹特赠刑部尚书,谥康惠,锡之诰命于戏。进秩易名,盛典盖难于并得;光前裕后,贤声愈远而益芳。翼尔明灵,服此殊渥。

三、尚书传奇

见到天赐之缘 哑女开口说话
文◆  周武现

  去年12月中旬,我到新湾乡柴塅村采访,一位在村里当过会计,年龄86岁的老人向笔者说起这样一个与刑部尚书周期雍有关的传说。
  从前,在新湾乡柴塅村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姓车的女孩自打生下来就不会说话,大家都叫她哑女。但哑女虽不能说话,却生得天生丽质,也很伶俐聪慧,村里的人都说很可惜。
  古代女孩到了十六岁就要谈婚论嫁了,但哑女没人愿意娶她,生怕娶了她又生出个哑女来,那可糟糕了。
  哑女年方十七,父母请算命先生算一算命运,算命先生掐指一算,摇头晃脑地说道:“你女儿要到十八岁,时来运转,见到你女儿的天赐良缘,如意郎君那一刻,你女儿就能开金口说话了。”
  听算命先生这么一说,其哑女父亲为了验证一下真实性,又到当地“良缘寺”里去求上一签,其抽的一张99签中说道:“拨开迷雾见云彩,十八花开好运来。偶遇情郎哑口开,百中取一真奇怪。”
  签中明确指点迷津,如果哑巴女孩巧碰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开口说话了。
  时间大约过了半年,周期雍到外婆柴塅家去看望外婆,当有一次周期雍来到距外婆家不远的哑女家时,哑女一眼看到身材伟岸,雄姿英发周期雍后,娇嫩的脸上竟泛起了红晕,并突然从喉咙中喊出一声“娘,有客来啰!”
  哑女母亲听到女儿喊叫声,又惊又喜,女儿真的应验了那句“偶遇情郎哑口开”,于是哑女父母亲高兴得不得了,就依照算命先生和神灵的说法,把女儿许配给了周期雍。
  聪明漂亮哑女开口说话,帅气有才的周期雍娶得美女归,这个传说结局很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
  据说周期雍娶了已能开口说话的这个哑女媳妇后,人生好像挂了“高速档”,学业大有长进,考秀才,中举人,摘进士,后来竟当上了六部尚书之一的刑部尚书,退休回乡时,又被朝廷聘任为资政大夫,享受现在称之为的副国家级待遇,荣耀至极。其车氏夫人除相夫教子外,其温厚贤淑也得到了皇上的评价。车氏夫人逝世后,当时皇帝遣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何鳌,谕祭刑部尚书周期雍妻封夫人车氏“点赞”曰:
  “唯尔赋性柔嘉,持身端淑。夙淳妇道,善相其夫。为国大臣,克修厥职。久沾禄食,累荷荣封。晚福方殷,正宜偕老。云胡一疾,逮尔长终。爰推卹恩,特赐葬祭。尔灵不昧,尚克韵承。”
  当时朝廷赐立两块巨大的神道碑屹立于周期雍夫妇墓前,距今六百多年,仍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路人观瞻者众。

四、宗亲风采

周湖岭:潜力研究明史结硕果
文◆  周斌
  2023年10月23日上午,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五星级的大龙山生态酒店,中国明史学会的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在一个分会场,来自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周湖岭正在发言,对带到会议的论文——《王阳明与周期雍南赣之缘》进行简述,并对中心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深刻解读,认识周湖岭的人会说,在江西农业大学学园艺出身,后来一直从事科技和信息管理工作的周湖岭怎么成了明史专家?是不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是不是搞错了?
  一、王阳明和大余县
  盛会召开地大余县,地处江西南部边陲,在历史上曾经以梅关古道和王阳明病逝之地著名,新中国则以盛产钨砂驰名中外。
  孔子、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被称为三个半圣人,前三个为三圣人,曾国藩则算半个。王阳明以完美的私德、平定赣南、两广盗乱和宁王宸濠之乱的事功、创立阳明心学而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完人,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后,度过了相对平静和父亲逝世回家守制的时光后,嘉靖六年(1527),朝廷下诏给王阳明以原来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到两广平定盗乱。嘉靖七年(1528)五月底,盗乱被全部平定,但王阳明早年患下的肺病,因军务政务十分繁忙,经常通宵达旦筹划事务,以致积劳病重,遂向朝廷上疏乞求告病还乡,未等朝廷批复就拖着沉重的病体踏上了回乡的道路。陆路翻越大余岭的梅关古道之后,王阳明及弟子等人登上了大庾县青龙港的舟船,拟改走水路,通过章水进入赣江。
  但是,天不假年,天不遂愿。到了舟船之后,王阳明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虽然立即请来了当地的名医,但毕竟病入膏肓,终究是回天乏术,一代圣人竟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余县青龙港 (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前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这样,王阳明成了千古圣人;大余,因此而成了人们凭吊追怀之地,也是中国历史学会明史分会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此举办的原因。
  二、聪明颖异的周湖岭
  周湖岭是土生土长的修水白岭人,1965年4月出生,今年59岁。虽然个子不甚高大威猛,相貌不甚英俊帅气,但非常的聪明颖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中妥妥的学霸。在老家白岭完全中学仅仅读完初中两年,就被省级重点中学——修水一中选拔到重点班学习。高中毕业参加应届高考,没有得到稳定发挥,最后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在父母“先拿到一只铁饭碗”思想的支配下,报考了江西农业大学,就读于园艺专业。
  周湖岭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不仅全面系统地接受了现代园林知识、理论和造园艺术的学习,同时也自学、浏览了很多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别人在谈情说爱在追剧打游戏的时候,他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大量阅读,对一些重要论著进行深入的探究,达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四年之后,周湖岭回到了家乡修水县,被分配到县科技局,从事科技行政管理、科技项目申报、评估、验收和科技情报收集等工作。所有工作和自己的园林专业都不挨边,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使周湖岭感觉非常苦恼。后来,在领导的开导和同事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他认识到科技行政管理能够动员组织更多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科技应用、科技普及等工作,就比自己一个人从事园林工作意义更为重大,效益更加明显。因而,愉快地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所分管的工作在年度考核中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省排队中也是处于第一方阵,自己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九十年代,应用电脑处理政务信息已经在大中城市推广,当时的科技局领导敏锐地抓住这一动向,争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支持,决定在全市各县中率先建立政府网站。这一任务落到了大学毕业而又年轻的周湖岭身上。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周湖岭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买来网站建设的有关书籍进行补课,经常浏览已经建好了的网站,边学边干,反复试错,几乎半年时间,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终于把网站做了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完善之后,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成为全市第一个建立政府网站的县,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几年之后,周湖岭又建立了一个私人主办主管的私人网站——《修水网》,为修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由于两个网站的建设和多年的运营维护工作实践,周湖岭早已成为了网站专家,不管什么问题,只要到了他的手上,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后来各个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都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网站或页面,下面单位部门有问题,他都会在线上线下不厌其烦地耐心地解答。
  三、研究周期雍史料时发现与王阳明交集密切
  2022年8月,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成立,联谊会创办了《修水周族人》这个内部交流刊物,周湖岭当选为联谊会副会长兼刊物编委。周湖岭以一贯认真执着细致的态度,一头扎进了修水周姓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钩沉研究之中。
  修水,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上游,是濂溪过化之地,山谷桑梓之邦,从宋至明至清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层出不穷,诞生了众多的文化奇才,并孕育产生了黄庭坚、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在明代,修水一共产生了14位进士,其中周姓进士就有6位,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这6位周姓进士中,就有号称“宁州双凤”的周季麟、周季凤,还有做过右都御史、刑部尚书的周期雍。
  周湖岭在研究他们的历史事迹时,发现周期雍和王阳明有四年密集的交集,于是,购买、搜集有关明代正德时期、王阳明和周期雍的资料,其中就有《王阳明全集》,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细致认真的阅读,写出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对他们的交集情况列表进行时间、事迹等比对,从而总结出王阳明和周期雍的交集主要在南赣汀漳(明代时期的赣州府、南安府、汀州府、漳州府,即今天的江西赣州、福建龙岩、漳州等地)之地,重点是五件大事,尤其是共同平定宸濠之乱。对于一些事件发生的重要地方,自费进行考察,如平定宸濠之乱的南昌、丰城,甚至不远千里到福建上杭县、武平县考察王阳明和周期雍共同平定盗乱后建立的功德碑,还深入上杭县珊瑚乡风吹伞岭考察周期雍建设的茶亭。
  四、撰写论文,应邀出席研讨会
  在充分掌握资料和实地考察之后,着手撰写《王阳明和周期雍的南赣之缘》文章。文章写好后,又数易其稿,不断修改完善,还发给几个好友征求修改意见。就在此时,从网上得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拟在于都县召开社科院年会暨阳明文化赋能强省论坛,并征集关于王阳明研究论文。周湖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稿件发送到了征集论文的邮箱里。不久,具体负责征集论文的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陈涛老师和刘和富博士打来电话,高度肯定了《王阳明和周期雍的南赣之缘》这一文章,但提出要按照论文的标准范式进行改写。
  2023年9月16日,江西省社科院年会暨阳明文化赋能强省论坛在于都县长征学院如期举行。于都,一块红色之地,紧挨赣州市区和瑞金市,处于赣州市腹地,于都河穿境而过,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域,八万多红军集结在于都,渡过于都河后开始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周湖岭千里万里的明史研究之路也在这里迈开了第一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2023年10月20日,由中国明史学会、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南师范大学、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余县委、大余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大余隆重开幕,来自全世界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省的知名明史专家和阳明学学者共200多人参加了论坛。周湖岭受邀出席论坛,并在分会场做关于王阳明和周期雍关系的论述,其论文和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论坛的高度评价,有的专家指出周湖岭的论文从人物关系角度切入,并进行较深的研究和探讨,开辟了阳明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非常值得推广。
  对于历史研究,尤其是明史及王阳明研究,过去的周湖岭无疑是一个门外汉,八竿子都挨不到边,是一个典型的草根,但通过自己不舍昼夜的全身心投入的努力,草根已经逆袭成功,他已经成功地在明史研究的殿堂里升堂入室了,已经跻身明史研究专家行列了。
  姹紫嫣红景色美,春来无处不飞花。我们期待周湖岭历史研究的春天尽快来到。

五、工作动态
 
和衷商族务 文明祭先祖——周氏鼎贵公祠管会清明祭祖并召开祠务会议
文◆  周员华
  春暖花开,桃红李白。4月4日,会长周健康召集鼎贵公祠管委会部分成员齐聚宗亲先木家,商讨后期祠管会工作。
  首先,会长健康提出几个商讨问题:1.奖学捐款余款21万多元是存公帐还是放在宗亲老板处生息;2.今年奖学金发放对象及金额要否调整。3.奖学捐款名单刻石留念以多少元为下限是否凡捐款者全刻;4.如何承办銮公年会提出初步意见。之后,与会成员各抒已见,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了上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最后,健康会长归结大家的意见:1.奖学捐款余款中拟拿出15万元放到一宗亲老板处生息,年息为一万五千元,留6万多元用于今年奖励高考二本和祠堂院内排水和绿化费用。2.今年奖学奖以正式录取二本者(不含专升本),奖学金调整为每人300元,奖匾一块。二本上报日期截止8月20日。3.奖学金调低拟增补读书特困资助,特困助学方案待制订征询意见。4.承办銮公年会的有关筹备工作待与修水联谊会商讨后再着手开展。5.銮公年会前须完成奖学捐款者铭刻、祠堂排水、绿化、办公室布置等事宜。
  又讯:4月5日上午,健康会长率祠委会9位成员到东港桂坳周公鼎贵公墓进行了祭扫。感谢黄坊沙塘湾文斌等宗亲的陪同和热情款待!

修水周氏钊公支派赴奉新祭祀38世祖周钊公夫妇
文◆  修水周氏钊公支联谊会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祀先祖,情深意重。2024年4月3日修水周氏钊公支派在周衍国会长、周庆杰会长率领下,共11位周氏宗贤,冒着风雨驱车到奉新—宜丰交界大山岭云峰坛之巅,祭祀38世祖周钊公夫妇及39世祖周公保礕夫妇,海拔2000余米高山,参加此次祭祀活动的宗贤都是钊公后裔,来自上高县、万载县、高安县、宜丰县、奉新县、修水县共130余人,年龄最大77岁,最小20岁,中年人多,步行爬山20华里,在墓地由修水元老周先尧老先生宣读祭祀文,然后举行祭拜献花活动,一段祭祀文感动在场宗贤行孝道重要性,整个祭祀活动开展得有礼有节,个个都念念不舍离开故地,都认为周钊公夫妇膝下嗣孙,瓜瓞延绵,根系发达,在六县内已有四万多丁,说明英灵凸显,值得敬慕缅怀。
  这次活动开展成功,应感谢宜丰县周盈如,周红林二位宗贤倡导,特别感谢的是万载县宗贤周青松先生为这次活动赞助买单花费近六千元,他的善举感动我们所有家族兄弟,无私奉献值得点贊,为我们家族公益事业开了一个好头,特此感谢,希望今后有更多宗贤参与家族公益事业,互通往来,经常沟通,增进友谊,提升发展。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日常工作第十二次例会纪要
  会议时间:2024年4月26日下午2点30分至6点
  会议地点: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办公室(特别鸣谢周国雄宗亲招待会议晚餐)
  主持人:周会我
  记录人:周武现

  此次会议,各位参会人员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首先对第十一次例会布置等工作进行了回顾,对近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
  1、进一步讨论有关《周氏宗亲联谊会通讯录》完善事项。由衍国负责牵头完成,各参会成员大力支持。
  2、进一步讨论有关綮公墓修缮事项。会议上已落实好资金,按照计划进行修缮。由衍国、先尧牵头负责。
  3、进一步讨论召开修水周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事项,暂定6月中旬召开,由武现牵头负责。
  4、进一步讨论走访通城、通山、崇阳周氏宗亲事项,暂定五一放假后集中前往走访。由铁林牵头负责,成平、亮华、三喜、先尧协助。
  5、讨论走访救助西港两少年患病残疾、实地察看周期雍墓地整修、走访周期雍故里文化打造等事项,暂定五一放假后安排前往。由先尧、成平等负责,参加人员会我、美岩、武现、湖岭、衍国、铁林、先福等。
  6、讨论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仙姑岭办公室文化打造事项。由先尧提出一个打造思路和框架,出个初稿递交到下次例会上讨论。由先尧负责。
  7、讨论走访发展周氏爱心人士事项。由先尧、武现负责。
  8、讨论有关8月18日奖励助学大会相关事项。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奖励助学操作工作,学子考取一本分数线审核等相关事项。由美岩、武现牵头负责。
  9、就《修水周族人》杂志第8期样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补充意见。
  10、要求开展落实好参军光荣服务工作。
  11、《銮公传人》网站,已初步建成,提出了相关完善意见。
  12、会上还对其他事项进行了讨论和磋商。

  参会人员:先尧、会我、周斌、武现、衍国、 
                      湖岭、成平、国雄、先福、铁林、
                      周黄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秘书处
                      2024年4月26日

六、百花艺苑

故乡的清明
文◆  周腾腾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清明时节的故乡,总能让我在这群山环绕之间想起李叔同先生的《送别》。和家中其他的表兄妹们不同,在所有的节日中,我对于故乡的清明节是最为熟悉的。这种熟悉已然超越了春节时的阖家欢乐、中秋时的花好月圆。然而我,也只能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和我的宗祠先辈们,以另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时空里再诉衷情。
  文章就来追忆一下我的外公外婆和我童年时曾经在快乐老家发生的轶事吧。与爷爷奶奶不同,我曾和外公外婆拥有过短暂的相聚时光。记忆拉回到1997年的初夏,一张拍摄于九江长江大桥的全家福安静地摆放于相册中,那时的外公外婆还很年轻甚至称得上是硬朗。在和我那善良憨厚的外公外婆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中,仿佛总有人间一量风,填我十万八千梦……以至于现在的我独处时总会想: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那个常住九江的外孙女啊。
  改革开放初期,外公外婆响应国家政策,在白岭镇上开起了一家裁缝兼副食小店。应该是我三岁左右的一个春节,长辈们在鹅毛大雪中迎来了孩子们的归期。儿时,最期盼的便是春节回家。记忆是清晰的,早在决定回家的年边,妈妈拿着她本不富足的工资精打细算地操持着给各家准备的礼品。记得有一年的春节前夕,妈妈在新桥头的中北站批发市场给亲戚家的女孩们都买了一个芭比洋娃娃。“这是珑珑姐姐的、那是兰兰姐姐的、这是葳葳妹妹的、那是珂子妹妹的……”对比自己那个已经被把玩得半新半旧的洋娃娃,我看到后好生羡慕。妈妈一边分类、一边把礼物收藏好,并叮嘱我不许拆封不许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归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回家前一天,我们会跟楼下开拐地的邻里说好,让他把我们送到路口(一个能乘坐公交车的地方)。随后我们一家再乘坐公交车抵达汽车南站转乘前往修水县城的班车。到达修水,已经是晌午,好在大家庭的关怀,此时的修水县北门六支路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温润可口的菊花茶,足以让我们在舟车劳顿的旅途中感受家的温暖。翌日,我们再和修水的亲戚们一同上白岭,过春节!颇有一种路虽远,行则将至的感慨。
  那年春节,我刚到白岭,孩子的天性嘛 总是贪吃的。进门和长辈们简单地寒暄后,我便盯上了外公外婆家的小卖部,然而此时的外婆总会大方地对我说:想吃什么随便拿!现在回想起来,小卖部里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却饱含着外婆对我这个外孙女力所能及的宠溺。
  还有一件“轶事”是不得不提的,外公外婆生的孩子多,兄弟姐妹有八个。以至于我的表兄妹们是一支庞大的家族队伍。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我们这支队伍时常充当着家族的气氛担当。映冰舅舅和小舅舅这两位诙谐幽默的长辈偶尔也来客串一把狗头军师。他们会编纂隔壁邻舍的外号,操着一口白岭话如私塾先生般摇头晃脑的教唆着我们这群娃娃念道:“猫击嗷春,撞到晚珍。晚珍恰烟,撞到电生。电生打屁,撞到耽桂。耽桂huo 啊 huo,撞到冰滴落。”娃娃们一个个声高浪急,颇有背课文般的你追我赶之势。此时的其他长辈们往往哭笑不得,只能摇头叹道:mao道理。那时候不懂事,往往还以自己的声浪强劲为荣,尽管妈妈三番五次的把我拉到墙角,劝诫告知:不能这么学,杏牡阿姨听到要生气的!
  欢愉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中国人抱着团聚的信念翻山越岭,只为那一刻。然而冗长的离别时光,往往也夹杂着无限的惆怅。待到离别时分,我们会裹挟着大包小包的“乡愁”,向白岭车站走去。“乡愁”的行囊中是外公外婆为我们准备的腊鱼、腊肉、哨子、山鸡等土特产,它们即将跟我们一同奔赴两百公里开外的九江。我们从外公外婆家对面的粮站爬上一座小山坡,上坡后便是一条更为宽广的大路了。然而此时,外公外婆看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逐渐地变成星星点点、直至再看不见,我那善良的外婆她必定偷偷地抹着眼泪呢!正如龙应台先生的《目送》中写道: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直至再后来啊,它就变成了余光中先生《乡愁》中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你们在里头。
  外公外婆分别于二○○○年的三月初四和二○一七年的三月初五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从那以后,我回到故乡最多的时节,以及最多的“借口”应该也是清明节了。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谨以此文怀念我那远去的外公外婆们。耳畔又响起李叔同先生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听风听雨过清明
文◆  周斌
  农谚云:“清明要明(晴),谷雨要雨。”意思是清明节这天最好是晴天,谷雨这天最好是雨天,这样一年四季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否则,就会风狂雨淫和干旱少雨,出现旱涝灾害。
  今年的清明节几乎一整天都在下雨,尤其是上午风大雨狂,把上坟祭祀人们的裤管和鞋袜都打湿了,回家之后,火炙机吹才弄干爽。
  下午,凭窗而坐,窗外仍是风雨如晦,一杯热茶在侧,一卷宋词在手。当读到南宋词人吴文英《风入松》的首句“听风听雨过清明”,不禁怦然心动,这不是对我此时此景的最贴切的写照!《风入松》全篇如下: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阕写清明时节静坐听雨听风,不免愁绪满怀,落红满地,葬花题铭。楼前的植物绿得发暗,遮蔽了几条曾经和佳人携手走过的小路,路旁的柳丝随风飘舞,就是佳人寸寸不绝的柔情。佳人已远,春寒料峭,只好借酒浇愁,求醉忘忧,偏又莺啼鸟鸣,惊破与佳人相会的晓梦。下阙写春风春雨停息后,下人将西园中的林间小径和亭榭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依旧兴致勃勃地去欣赏初晴之后艳丽美好的春景,只见黄蜂多次叮扑到秋千的绳索上,原来是佳人在玩秋千的时候,把手上的香气遗留在上面。佳人远去,幽静的西园台阶一夜之间长满了绿色的青苔,而我望着眼前的一切而惆怅满怀,别恨顿生。
  我虽然没有远方的佳人可怀,更没有离情别恨可抒发,但“听风听雨过清明”却是此刻的真实写照。春雨绵绵之际就是思绪不绝之时,由风由雨想到清明,想到和清明相关的一切。
  古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真的不好理解。介子推施恩不图报,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接受重耳的赏赐,你就大大方方地见上一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如果重耳强来,你就挂冠封金而去。介子推不愿出来和你相见,重耳你就听信部下的馊主意,下令放火烧山?你就不知道介子推性格刚强,为了名节宁愿搭上自己和老娘的性命?
  在现在人看来,名节怎么就比富贵更重要呢?但不管怎么样,介子推的故事成就了绵山的名气,演变成了一个节日。近几年来,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的清明节又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通过对坟墓的祭扫,感谢祖先的繁衍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情,因而,有些人把清明节称为我们中国的感恩节,这时非常有道理的。
  由清明节想到古代诗人的一些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最有名的当数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可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整首诗就是一个短视频,有动作有声音有画面,还有路上羁旅行人望雨兴叹的惆怅心情。
  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主题落在最后两句,对清明节却是另一番见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对酒当歌,有酒当醉,如果到了九泉之下,后人清明祭扫的供品无论如何丰盛,酒液如何美好,都没有一滴能够流到九泉之下供逝者享用。诗中表现的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的思想值得商榷。
  谈到清明诗词,我们修水先贤黄庭坚的《清明》必须一读一谈。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时节,天青气清,桃李盛开,荒野田畴之外的坟冢使人顿生慎终追远的愁绪。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的虫蛇,春雨滋润之后,城郊原野草木到处是一片柔嫩的新绿。有人偷偷地吃掉祭祀的供品,回家之后还在妻妾面前炫耀,而介子推却即使被焚烧而死也不接受公侯的封爵。千年之后,人们分不清谁是贤者谁是蠢夫,死后留下的坟墓都成了蓬蒿蔓茂的冢丘。
  这首诗阐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和人生哲理,那就是无论贤愚,到头来都是荒郊野外的黄土一堆。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贤者青史留名百世流芳,而愚者只不过就是来人世间走了一遭,当了一回匆匆过客,最多在家谱上留下了一个名字。
  对于清明诗,最喜欢的还是北宋前期王禹偁的《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夜僧。
昨日临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于太平兴国八年(983)考中进士,历任多种官职,因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讽谏而屡遭贬谪,后贬知黄州,也就是后来苏轼贬为团练副使并得名“东坡”的黄州,最后迁蕲州,并在蕲州病逝,年仅47岁。
  看到“无花无酒过清明”,就想到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是不是受这句诗的启发而写。无花无酒,那清明节自然过得十分寡淡,兴味萧然,就像深山老林之中无人供养布施的野寺僧人。昨天从邻居家里讨来了新的火种,今天拂晓时分,就起来点亮窗前的油灯,坐下来潜心阅读书籍。
  这首诗应该是在王禹偁贬谪期间所写。全诗充满了人生失意的情绪,无花无酒无伴的窘境,虽然感觉自己就是荒山野寺中的僧人,但意志却不消沉,新乞的火种,首先点亮的竟是读书的灯火,一个潜心苦读,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从王禹偁的诗里得到两点启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少之又少,各种挫折打击经常会接踵而至如影随形。在逆境之中,我们不能意志消沉,一击就垮,而要有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要有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另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不管在人生哪一种境况之中,始终要手不释卷书不离口,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地增加知识,增长才干,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又是十里桐花怒放时
文◆  周武现
  这里桐花,嫣然怒放。这里桐花,俊俏妩媚。
  看桐花之美,品桐花之香,江右之大地,乃艾溪之首选。
  在这春夏之交的季节里,有一种花以其独特的姿态和美丽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那就是桐花。而修水桐花“产地”在黄沙镇艾溪。刚到艾溪入口处,就看到一个极为美俏彩虹门,彩虹门横梁上写着“桐为情,修水县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左右对联为“十里桐花白盈雪,七彩黄沙美入画。”
  穿过彩虹门,就达上了十里桐花品花、闻香之路。
  这么多挺立野桐,为何扎根在艾溪一带?这么多桐花竞放,为何盛绽在艾溪山头和河畔?道光四年《义宁州志》云其扎根母体:“其势蜿蜒连亘三十余里,秀岭其峰,妙林修竹,其下流水滎回,泓涵澄澈。”如此山脉、山水,当是野桐最喜寄生之地,桐花最爱盛绽之所。
  走进桐花谷远眺,约数万株桐树枝繁叶茂,紫衣玉树,傲立山岗,近五万亩桐花生机盎然,盛开山峰,灿若紫霞,特别是在碧绿艾溪河、险峻桐树岭点缀下,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宛若给一座座碧绿的山头铺上了一幅“五月飞雪”的醉人风景,也勾勒出一幅幅秀美生态画卷,独具风情,美不胜收!山中旋转一圈,四周桐花掩映,闭上眼眸静嗅,桐花香气扑鼻。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也与美丽的桐花来一场“桐为情”邂逅。据记载,明朝建文二年进士,修撰《永乐大典》,官至武义县丞、徐闻县知县的石彦诚,就出生在这桐花之地黄沙镇彭桥村,其与妻陈氏和熊氏结为伉俪,这里桐花就是他们“桐为情”见证者。石彦诚夫妇墓安葬在彭桥,其对面就是桐花盛开之地,其下就是艾溪流过之所。
  远眺桐山而不近观桐花,不能算真正品赏到桐花之唯美。桐花树高大而魁梧,挺拔而俊俏,先花而后叶,花朵硕大而妩媚,壮观而清香,盛开出满树银紫或者银白的花朵,有一种大气淋漓、怒放酣畅的美感。桐花可称之为春天里最伟岸的花朵,也显示着蜿蜒山峰里春天铺天盖地的繁花和繁华之盛况。
 (本文发表于 2024 年 6 月 2 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第三版,发表时有删减)

  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你会发现那些并不起眼的枝条上,竟挂满了一朵朵小巧玲珑的花朵。它们紧密地挨在一起,仿佛在相互低语呢喃,聊着情话。抬头仰望天空,那湛蓝的天空与紫色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是一番另类景致,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近观桐花的花瓣是淡淡的紫色,花蕊则是深紫色,这种色彩搭配让人感到既神秘又优雅。每当微风吹过,那些花瓣轻轻摇曳,宛如一位位穿着紫色长裙的少女在欢快地跳着舞蹈。
  桐花虽然不像牡丹那样富丽堂皇,也不像玫瑰那样芬芳四溢,但它是长在乡土的花、民间的花,植根于广袤大地,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和浓郁的香气来“招惹”人,它只需要用那简单而纯粹的美来征服世人的心灵。
  桐花是在最美的时候离开高昂枝头的,当它们飘落时,无论是被风扬起,还是自然落下,那些盛开的花朵纷纷从枝头飘零,像是一场场紫色的雨,又像是一个个美丽的梦。它们在空中旋转、飘荡,最后轻轻地落在草地上,铺成一片片紫色的花满地,漫步在这片花毯之上,引人遐想,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心理上淡泊与宁静。
  又是一年桐花开。有关桐花的诗句,春事阑斑,桐花烂漫!桐花以其独特的美丽和寓意,成为诗人笔下的常见意象。
  我盘腿静坐在桐花树下,品味桐花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意象和不同诗文内涵。唐李商隐写下了《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商隐在40岁的时候,跋山涉水去往四川幕府工作,正好遇见了壮丽的桐花开,连绵不断的桐花,迎来了无数的幺凤,穿梭在花间,歌声婉转采蜜不断,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雏凤清于老凤声”来劝勉自己的小外甥韩偓。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已经成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千古名句。李商隐诗句中桐花,象征了吉祥如意的祥瑞之兆,寄予对后辈的真切的期望。
  宋杨万里写下了《道傍桐花》: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
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桐花的花语象征着情窦初开,在春季里算得上是最晚开的花朵,有着恬淡的气息。此时杨万里笔下的桐花凋落的视觉印象,给人以强烈的春逝之感,这首诗中桐花的意象,象征着伤春、送春。
宋高翥《山堂即事》:
杜鹃声里桐花落,山馆无人昼掩扃。
老去未能忘结习,自调浓墨写黄庭。
  桐常生于高岗、秀于山林;依桐而立,是高士姿态;桐花坠落,是山中幽境。该诗既有“桐花落”,又有“杜鹃声”,更有“自调浓墨写黄庭”,体现了作者隐居山林、修禅悟道的人生追求。
  清徐震亨赋诗《长林销夏》云:
晞发行吟日正长,桐花落尽又新篁。
雨馀绝胜探林屋,风散浑疑倚石床。
空翠飞来衣欲湿,绿云移处屐生香。
扶筇老衲盘根坐,听到黄鹂晚更凉。
  作者试想诗人徐震亨一清早拜谒石彦诚墓后就出发了,艾溪河道旁空气清新,他一边走一边吟唱。走完十里桐花谷,晚春艳阳高照。路旁的桐花开始谢了,竹笋又长成了新的竹枝。诗中所流露的是宇宙万物,此消彼长而生机盎然,雄姿蓬勃。
  早些年,油桐树结的果子多用于炼制桐油,随着时代变迁,油桐树炼制桐油不再,而美丽的桐花,这独一无二,娇羞妩媚的“艾溪十里桐花”,武打小说里“桐花谷”和“艾溪谷主”,艾溪石彦诚进士祖居“石氏宗祠”,仍是世人观光赏景的新宠和必至之地。
  在每年这个春夏之交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桐花的美丽吧!让那些紫色的花朵带给我们一份宁静与愉悦,让它们的美丽成为一对对新恋人和一双双老夫妻“桐为情”永恒的爱情记忆。

黄 沙 雪 桐 花
文◆  周斌
 
  “桐花如雪麦如云,鸣鸠醉椹叫春雨。”这是宋代诗人陈普《蚕妇辞》中的诗句,它描写了乡村里如云的麦浪,如雪的桐花,还有鸠鸟在成熟的桑葚枝头呼唤着春雨的到来。好一幅气势磅礴的乡村即景图,好一片悦耳沁心治愈的画外音。
  黄沙镇泉源村的桐花,通过五届“桐为情”修水县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推广,在修水几乎家喻户晓了。并且,外地的许多游客也慕名而至纷沓而来,点燃了修水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进而成为燎原之势。
  自第一届到今年的第五届,五年一晃而过,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遗憾的是无缘亲临其境,一睹桐花盛开的盛况,享受花事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欢愉。昨天,终于邀约几位同样没有去过泉源的朋友,一同往赏,以了夙愿。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车到宁州镇湘竹水库,只见两边山上在茂密葳蕤的绿树之中,是成片成簇如云似雪的桐花。大家忍不住赶紧停车,拿出手机就是一阵狂拍,恨不得将漫山遍岭的桐花盛开的美景全部收入镜头,有的甚至立即发到朋友圈,与朋友分享美景和喜悦。
  到了黄沙镇彭桥村,按照指路标识,拐入了十里桐花观赏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桐为情”修水县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牌坊,其“十里桐花白盈雪,七彩黄沙美入画”的对联尤其引人入胜,使人浮想联翩。
  车行一两里之后,就进入了安乡河峡谷。安乡河发源于黄港镇毛竹山,流经黄港、黄沙两镇全境,最后在县城附近的安坪港注入修河。黄沙镇在古代义宁八乡中和黄港镇、黄坳乡同属安乡,由于安乡全境生态非常优良,加上人口相对较少,河水污染较小,因而安乡河一直是县城自来水的源水之河,至今县城城北的绝大多数居民依然饮用安乡河。
  泉源安乡水峡谷,大致成东西走向,峡谷的南边是逍遥山大板尖的余脉,北边则是弥王山(眉毛山)南来的绵延山岭。艾村的房屋民居在北边岭脚依次排开,蜿蜒一、二里。夹岸高山,青葱满岭,山上流下的涓涓溪流,围村绕屋,经田过地,然后流进安乡水,整个艾村大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
  我们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早开的桐花已经开始凋谢,雪白的桐花铺满了一地,不禁产生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恨意。但桐花无情无意,花事不随人意转,只怪自己姗姗来迟。
  好在转过山嘴,展现在眼前的依然是大片大片晚开的桐花。只见对岸山上,在绵延到天边的葱绿底色上,是绽开的片片块块簇簇朵朵的白色桐花。成片成片的似天上落下的白色云霓,是缭绕在山间的雾霰轻纱;一簇簇一朵朵应该是仙人缀在绿色绸缎上的白色花朵,眼前的景色如梦如幻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忘返。
  捡起地上凋萎的花朵,拉住路旁的枝丫,仔细观看,桐花五瓣,规整圆形排列,花蕊淡淡的金红色。八九根细小的蕊捧在花瓣的呵护下,安静地度过它短暂的时光。
  桐花不像梨花那么胜雪,不像玉兰那么艳丽,也不似水仙那么含情,更不似郁金香那么热烈,但这种低调的花朵,它默默地开在山野,静静地绽放在僻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桐花抱团以成燎原之势,用生命装点祖国锦绣大地,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桐花开过之后,就会孕育籽实,结下的桐子成熟之后,可以压榨出桐油。过去,没有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之前,可以用它给家具上面漆,给盛水器物包括船舶内外涂抹,以起防水防腐之效。在战时还是战略物资,记得在上个世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用湖南湘西盛产的桐油作抵押,向美国借贷抗战军费。
  小时候,我们还跟大人一起上山采摘过桐子。将桐子榨出油后,除自用之外,还可以出售给供销社,换回绿花花的麻票子。可惜的是,现在的桐子无人采摘,也无人收购,只能是花开花谢,子熟子落。有的桐子落地之后,发芽扎根,不断生长,以致泉源一带的山上的桐树越来越多,桐花也越来越璀璨。有朝一日,这十里桐花带将会桐花满山,似练似瀑如云胜雪,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赏花醉景。
  坐在艾村的民居里,屋外是几树正在盛开的桐花。我在想,如果在此地有几间茅屋,应该就是神仙居了,我就可以像唐代白居易那样,“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了。如果有朋友来访,朋友临走之时,也可以像唐代的戴叔伦那样“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将桐花带给未来的朋友。
  “桃李竞随春脚去,仅留遗爱在桐花。”无论是平地的桃李花,还是转入山间古寺的桃李花,都随春远去,只有晚开的桐花还在努力绽放,把春的情意默默地传递给人们。
  泉源村如云似雪的桐花,是上天赐予人们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和宝贵财富。期望黄沙镇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和秀美乡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在峡谷两岸和村前屋后种植更多的梧桐树,将梧桐赏花、榨油,甚至桐树木材加工打造成一个富民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来宾八方游客。
  泉源的雪桐花,愿你一年比一年绽放得更璀璨更热烈更张扬!

父 亲 如 歌
文◆  周战线

 父亲和春天一起消逝的时候,我正赶在上班的路上,忧伤和疼痛漫天而来。许多往事,从此破梦而至。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慢慢糅成烈酒,将我迷醉梦乡。尤其他的教诲,宛如山间花朵,开了又谢,谢了仍开,闪闪烁烁,藏进我的心扉。由此,我的追忆慢慢流淌,流淌温暖,流淌忧伤,流淌漫漫的时光。
  ——题记
 
  公元1974年的秋天,白岭完中的大门,无情的对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关闭了。尽管这个年仅11岁的孩子,后来在异地读完了中学大学,现在被人们称为作家和书法家。但它对他永远地关闭了。对他关闭的理由,仅仅说他是双近视眼。
  那个秋冬,这个孩子的一家被一种阴郁笼罩。这个瘦小的孩子,在参加沉重的集体劳动之余,常常躲在中学对面的山上依树痴望。这所历史悠久,培养出无数专家学者的学府,在他心里的位置,绝不亚于中南海,现在在他心里的神圣。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来年父亲举家搬迁黄港,与其说是生活困难,还不如说是为了这个孩子继续读书。
  这个孩子,就是现在的我。正在写着那个大雪飞扬的冬夜。
  那个冬天的雪下得很长很大。层层积雪将我们久久围困在温暖的火炉旁。我因没有更新的课本和作业,则在一边反复看着能够背下的课文,做着那些也不知做了多少遍的作业,或者将课本上的毛主席的印刷体手迹,“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等等字样,写得惟妙惟肖。我的父母则在一边轻声细语,谈论生计。
  有天母亲说,你还是去余校长那里打个“转身”吧[意思是去送礼说情],看能不能留一级,明年再考初中。父亲说,今年咯好的成绩都没考上,就是明年成绩再好,不也是考不取中学。母亲说,去求求他吧,叫他明年帮忙把孩子取到中学去,去比不去好,就看线牙[我小名]的运气了。父亲默然无声,拿起斧头到后房劈柴了。只听劈柴的声音混合着父亲粗重的喘息,声声传来。
  当天下午,他们通过母亲儿时的伙伴,当时正在供销社当主任的胡姨娘,买来了两瓶谷酒一斤饼干和两斤红枣。用菜篮装好,上面用洗面毛巾精心覆盖。要知道,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些食品比现在的茅台酒及中华烟不知贵重多少。对这些物品,当时都有严格的指标发放,对一般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求人,更谈不上送礼。但为了我,那个晚上,我的父亲提着菜篮,踉踉跄跄走在雪野中。走向那个在我们看来,能够决定我命运的小学校长的家。尽管只有四里,可我们走了足足两个小时。
  到他屋前大约百米的时候,估计已经是九点多钟了。这是大队部的所在地,住着百多户人家。密密麻麻的砖屋中,只见他家挺排三间的房内亮着灯光。阵阵欢笑破窗传来。这时一声狗吠扬起,接着数声狗吠连成一片,在宽阔的田野回荡不绝,格外恐怖。几只大狗从各自屋里, 远远地疯狂扑来。父亲只好停住了脚步,把菜篮放在脚边。 并且一再叮嘱我不要害怕。我对狗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早已抓住父亲的衣服,瑟瑟在他的身后。不一会儿,狗们围在四都汪汪嚎叫。父亲一声低喝,身子往下一蹲,顺手抓起一把积雪,向一只狗冲去。狗们大概被父亲的气势吓倒,一齐往后退去。见我们不再前行,便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嚎叫几声散了。这时屋内的灯光依然明亮,笑声依然不断。父亲望望天空,只见大雪依然飘飞,没有丝毫停下的迹象。他取下帽子,抖落雪花,从头到下将我身上的雪花拍掉说,我们到那个禾秆堆下躲躲吧,现在他家人多,我们不能去的,必须等到没有其他人了才能去。父亲便走向田里,将厚厚的积雪踏得“兹兹”作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禾秆堆。这是农民收割晚稻后,将禾秆堆放起来,以便牛们过冬食用。我也便踏着他深深的脚印,歪歪斜斜地来到禾秆堆旁。父亲将堆下的禾秆扯掉一部分,挖出一个洞,并用禾秆厚厚地垫在底下,让我座在禾秆洞里。我进去后继续扯开身边的禾秆,好让父亲也来躲雪,父亲忙阻止说,我不冷我就不要了,如果继续挖,禾秆堆就会倒塌,禾秆就会烂掉,牛就少了食粮。尽管我想继续挖,但很怕父亲,他说一不二的。因此我也只能坐在禾秆堆里,等着校长家的人散去。
  父亲静静地立在雪夜里。我在他的背后坐着,仰靠在软绵绵的稻草上,没有风吹雪打,可以凝神看着父亲了。只见他的身材格外高大。像一座山般地凝固在我的身前。将远方灰蒙蒙的幕阜山遮去了大半。他裹着黑色的棉衣。戴着黑色的皮帽。雪花落在他的身上,即使是在这样的夜里,也是显得格外耀眼和刺目。他把双手背在身后,纹丝不动,紧紧凝视前方,究竟是幕阜山的雄伟而阴沉让他畏惧,还是笑语不散的余校长的家让他心焦,我不敢多问。他慢慢就成了一个雪人。无限苍凉地立在雪野之中,他是那么的孤独而无助,他是那么的寂寞而无奈,寒风一阵一阵地劲吹,雪花一阵一阵的狂飘,雪落的“沙沙”声与狂风的呼号融为一体,绵延不绝,让我想起孤魂野鬼, 天空那般阴暗而低沉,好像就要垮塌下来。一阵一阵的寒冷漫遍了我的周身。我就这么看着父亲,我浑身冰凉地颤抖在禾秆堆里。
  直到如今,我还常常记取父亲的这个背影。让我眼前幻化出一只老鸟带着一群小鸟,在狂风骤雨的天空,苦苦觅食,寻找栖身之地,为了孩子上下翻飞,永不厌倦的翻飞。他让我们有了依靠慢慢成长。
  那晚也不知过了多久,余校长的家门陆陆续续走出几伙人。因为校长谦和,雪夜没事都喜欢聚在他家。父亲看看天色说,我们去吧。他便提篮在前面大步走,我连滚带爬跟他跑去。父亲敲开余校长的门。满脸惊异的校长,热情地让我们座在火炉旁。师母端来了炒熟的黄豆和薯片。泡来麻子菊花茶。问我们这么冷的天气深夜来访的意图,我的父亲因为不擅求人特别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校长用火钳添上几根柴,架起大火,面露为难之色,支支吾吾说,留级的事好办,明年开学来报到就是。至于升初中的事情,就不是我说了算。不过,我会尽力帮你争取,他摸着我的头同情地说,孩子还这么小,不读书又能去做什么呢?我的心这时一轻。眼泪涌了出来。父亲非常感动,连声道谢,并呈上买来的礼品。校长一再推辞,把师母端来的满盘果子装进我的口袋,提着原封不动的篮子送了我们很远,说了许多安慰的话。我们感激涕零。分别的时候,他把篮子往我父亲手上一塞,慌忙转身就走。
  第二年,我继续留在五年级读书。一个月后迁移黄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独自到黄港寻找新居时,第一个条件就是让我继续读书。直到十多年后我也才知道,当年白岭完中没有录取我的原因,因为我家人口多,共有兄妹五个,刚刚成年的大哥在读中专,仅靠父亲一人,因此家里劳力少。那时是推荐上学,成绩好坏不管,小队队长为了积蓄后备种田队伍,先后到大队和中学面谈,以近视眼的理由把我拒之中学门外。难怪那晚余校长面露为难之色,他肯定知道内情,只是不愿说出。
  我至今为什么对谎言和欺骗深恶痛绝,就因为我那么深深爱着的父亲,还有故乡。

我光荣“失业”了
文◆  周健康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学校全体班子成员来到我家,送来“光荣退休”匾额和纪念品,鸣炮祝贺并邀请共进晚餐。我笑脸应接,不断的感谢,可心里却不是滋味啊!
  真的要正式离开学校了,要离开这些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们、离开销蚀我四十余年光华的讲台和一届一届纯直可爱的少男少女……晚餐上我喝醉了,醉在不舍,醉在感动,醉在光荣“失业”、醉告老还乡的惆怅里。
  在这特别的年龄节点上,在这隆重的光荣“失业”里,我强烈感受到有份工作的荣光和以此结下的情谊。在这特别的年龄节点上,我特别想念我母亲,非常感恩我母亲!
  母亲在痛苦的时期、艰苦的年代孕育了我、成长了我、教育了我,使我得以安身立命有了一份工作且过着较为体面的生活。她的勇气、骨气、争气,她的勤奋、勤劳、勤俭,深深影响着我,使我在求学、工作中丝毫不敢懈怠,硬是凭着自身的不断努力,改变了我的命运,尽管这命运没能让我“衣锦”还乡,但也算得上“荣”归故里。所以我要感恩母亲,她的不易和付出,令我终生不忘。
  在这特别的年龄节点上,我特别感慨我的“书”人生。沧桑六十载,主要在于与“书”打交道,十二年读书,四十一年教书,成就了现在的我:身体单薄,头发花白,眼睛高度近视。虽有一定的书本知识和文化素养,但社会经验、人情练达就难尽人意。书生的清高、迂腐以及闭环、不愿出玩广交的为人处世,就成了我现在的模样。
  教书四十余载,虽达专技五档,但没能成为教育家;一直教语文,但没能成为写作家。所以,我的书人生,还是“输”了的人生,我自己清楚,懊悔吗?不可能没有,可又没必要有,老大徒伤悲,到了这年龄了,还是不要与自己过不去。
  在这特别的年龄节点上,在以后“失业”的日子里,我该怎么充实而愉快地闲着,我要认真规划一下了。其基本原则是保持爱好,少凑热闹,其基本目标是身体无大恙,体重百三十斤。
  我的爱好是种菜、钓鱼、看书、写点东西、玩点小麻将,这些事过去是业余,现在是余业,当要做好做强。在爱好中自得其乐,在其乐中愉悦身心,何乐而不为!
  往后时光,文学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也要力所能及参加,这不是凑热闹,这是充“交流电”和散发“正能量”。至于怎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我听网上“碎片化”的指引,不过要联系自身实际。
  比如网上说要戒烟酒,我恐怕一时难以做到,因为它需要强大的自控力,而自控力是我的短板;比如网上说不言利不忧虑,不言利倒可以克制,可以强体嘛!不忧虑是不可能的,我又不是一个大草包?早晚锻练要继续发扬,达观幽默可以有。
  在这特别的年龄节点上,意味着我已走过了一个六十(花甲)的轮回。但愿在以后“失业”的有闲日子里,能让我看到下一轮回的光明。
  往后余生,退休的日子,祝福自己天天快乐。
鸢      鸢
文◆  周雅琪

  七月的清晨,太阳早早地从远方天际露出头来,绿树繁茂,肆意散开招摇的枝丫,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聊天,准备迎接新一天的阳光。
  鸢鸢一大早起床,心虚地听了会儿妈妈房中的动静,蹑手蹑脚走到客厅,迅速掏出纸条,丢在茶几上显眼的地方。她轻轻关上大门,溜到楼下,蹬上自行车,穿过街市的人来车往,踏上了那条乡村小路。
  小路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蜿蜒,像一条灵动的小蛇,嬉闹着爬向远方的山间。鸢鸢蹬着车,从晨光熹微到艳阳高照,鬓发早已被汗水浸湿,胡乱地沾在脸上,只有两只可爱的小辫仍在风里一晃一晃。没一会,小路渐渐开阔,路边偶尔见着几只小狗追逐打闹,有几户人家晾晒的衣服在随风飘舞,洁白,浅蓝,轻盈曼妙。
  三年级的鸢鸢放暑假了,小伙伴们都嬉笑着涌向游乐场、玩具店,鸢鸢看着他们的背影,一个人背着书包回家。昨天晚上鸢鸢向妈妈请求,能不能带她去游乐场,妈妈手里抱着小小的弟弟,安慰她:“下次就去,好不好?”妈妈总是这样说,可她总是食言,鸢鸢丧气地想,又加快了蹬车速度。
  眼前终于出现了外婆的小屋,屋顶上升起袅袅的炊烟,细细的,斜斜的,外婆坐在门前的矮阶上,慢慢地择着菜叶子。鸢鸢的速度丝毫不减,迎着七月山间的大风喊:“外婆!”老人闻声抬头,连忙放下竹篮子,在围裙上抹了把手,笑纹里夹杂着一丝担心和责怪。
  鸢鸢坐在小板凳上,撑着脸,百无聊赖地看着院子里摇曳的树影,外婆拿着电话说着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让她一个人……”外婆年近八十了,独自住在乡下,种了些菜,养了几只小鸡。鸢鸢最喜欢来外婆家了,外婆每次都会做好多好吃的,还会和她一起玩游戏呢。
  “外婆,我想吃香菇、油麦菜,还有莴笋炒鸡蛋!”
  “好,鸢鸢跟外婆去菜地,好不?”老人说话带着口音,让人听着无比亲切。
  盛夏的七月,阳光灼灼,蝉鸣声声。外婆搬来小凳,坐在小溪边的树荫下洗菜,鸢鸢就在一旁踩着水,红扑扑的脸蛋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时不时拾起一两片菜叶玩耍。外婆一头发丝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她看一眼小女孩,嘴角勾起慈祥的笑意,“咱们鸢鸢这么开心哩!”“在外婆家最开心!”鸢鸢又掬起一捧水,用力洒向空中,一滴滴剔透的水珠默契地散开,欢笑着扑向阳光,折射出夺目的色彩。
  在鸢鸢的意识里,妈妈总是离她好远,是远在他县的奶奶抚养她长大,只是鸢鸢不明白,为什么奶奶总是不爱对她笑,不像别人奶奶一样温柔地抚摸孙女的头发,鸢鸢也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只在过年时回家,呆上十天半个月,便又坐上远行的列车,她只能在那天躲起来偷偷哭,然后,又开始期待下一次过年。她看见别人家小朋友有吃不完的零食,告诉奶奶时,奶奶总是说:“让你妈拿钱来,养你到这么大……”伤人的话从她的嘴里一句句蹦出来,鸢鸢听不太懂,但她很难过,难过的时候就去看村口的两只小土狗摇尾巴。
  后来妈妈终于回家了,把她带到了城里上学,可鸢鸢还是不太开心。学校手工课,老师给班上小朋友发了一粒小种子,让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栽种。鸢鸢高兴地和妈妈分享,弟弟在哭闹,妈妈一边泡着奶粉,一边哄着弟弟,忙得不可开交,妈妈说:“鸢鸢啊,你先自己玩好不好?”鸢鸢不再打扰妈妈,自己认真地把小小的种子埋下,拍拍花盆说:“小种子,你要快快长大!”学校发奖品啦,上课得到小红花啦,交到新朋友啦,鸢鸢都听话地没有打扰妈妈,而是叽里呱啦地向已经发了小芽的种子倾诉。小种子就要长成小树苗了。
  中午的菜全是鸢鸢爱吃的,鸢鸢和外婆说起学校的趣事,两人笑作一团,外婆把小小的女孩抱在怀里,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问她:“鸢鸢,为什么只留给妈妈一张纸条就来找外婆哩?”鸢鸢揪了揪自己的小辫,认真想了想,回答说:“妈妈要照顾弟弟,忙呢。”外婆怜爱地摸了摸鸢鸢的脸颊。
  傍晚时分,劳碌了一天的太阳终于收尽光辉,一步步走下山去,鸢鸢和外婆并肩坐在小屋前的矮阶上,小小的脑袋靠着老人的肩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外婆,为什么奶奶不喜欢我?”
  “因为她不知道咱们鸢鸢又可爱又懂事哩!”
  “外婆,妈妈为什么一直照顾弟弟?”
  “弟弟才那么点儿大,鸢鸢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外婆,您之前为什么说自己是空空的鸟巢,而我是迷路的小鸟呢?”
  “鸢鸢长大了就会明白……”
  眼前的天空时刻不停地变幻着,原本橙黄色的云霞褪去了热烈,只余下温柔的淡粉,而后这一暖色渐渐被铺天盖地的淡蓝侵占,只在远方的山头留存了一线缱绻安宁。黄昏无声地收容了归林的倦鸟,最后彻底隐匿在地平线下了。一老一小依偎着,吹拂着夹杂田野气息的晚风。鸢鸢远远地看见田间小道上走来一个人,看清后,她兴奋地跑过去,是妈妈!
  回家的路上,鸢鸢趴在妈妈温柔的背上睡着了,天空中繁星点点,巨大的天幕笼罩着两人,小女孩嘴里喃喃道:
  “妈妈,小树苗长大了呢……”
  
 (作者系修水县琴海高级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周惟)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记溪口镇南田村党支部引领振兴新农村见闻
文◆  苏洪荣
编者的话:
  本期《百花艺苑》隆重推介江西修水福宁矿业有限公司苏洪荣董事长撰文的《砥砺奋进,逐梦前行——记溪口镇南田村党支部引领振兴新农村见闻》一文,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修水周氏后裔从侧面了解溪口镇南田村周金石书记如何带领全村村民想点子,解难题,立目标,抓落实,大力开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真正让村里经济来源更有“活水”,让村里人才更有“活力”,让村里的文化更加“活跃”,让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此提倡修水广大周氏宗亲为南田村点赞同时,也期望我们修水周氏后裔在各自岗位上向优秀周氏宗亲们学习,不忘初心,协手前行,振兴家声,再创辉煌。

  我应修水县溪口镇南田村党支部书记周金石先生的邀请,来到这个大名鼎鼎的江西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探访,实地见闻该村历经几届党支部“一班人”砥砺奋进、逐梦前行的发展历程,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转变为一个富有文明而又名扬赣鄱大地的新农村。
  修水县这个数百年来被文人墨客赞誉为“出文化奇才”地方。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故里就在修水县双井村;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就在修水县诞生,她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引起世人羡慕目光的中国最美丽“白岭姑娘”也在修水县。
  近年来,修水县溪口镇又创建一个省级示范村—南田村,如今她被称为修水第一村,省市有关领导多次到该村视察,对该村党支部引领工作和经济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修水县委书记和县长都先后到这个村挂点指导工作。各地来参观学习南田村振兴新农村经济建设经验的宾客络绎不绝。
  溪口镇南田村,这个古老的村落东临“江南第一进士村”双井村,千百年来受到“江南诗派”传统文化的熏陶;西依秋收起义革命红色策源地上杉乡等地,受到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启迪。这个村落植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基因,又传承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之后,春风吹醒了南田人的思想觉悟,他们携带着国家新政策新理念,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顽强精神,在几届党支部“一班人”的引领之下,弘扬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创建一系列振兴乡村经济,获得硕果累累,彻底改变一个贫穷落后的南田村,开创振兴乡村经济有规划、建设精神文明有套路、人才英才茁壮成长、村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当你走进这个北依幕阜山脉,群峰叠翠,清流潺潺,鸟语花香的村落时,感受到一派温馨和谐的新农村景象,迎面矗立一栋建设宏伟的南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费用达160多万元,彰显村委会经济建设的强劲。大厅里悬挂着奖牌有:江西省生态文明村、江西省和九江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修水县培优扶强重点村等等众多奖牌。
  南田村党支部贯彻执行习近平主席论述的五个振兴新农村建设战略。
  一是产业振兴。投资420多万元,创建一个符合本村水土特色的产业园。全村扩种油茶500多亩、四季水果500多亩、中药材300多亩。投资50多万元建设一个育秧大棚。还成功注册商标:“黎露矿泉水”、“饶家大米”和“鲜力笼水果”。村民平均每年增收2000多元。
  二是人才振兴。设置“励志篇”,表彰那些考进985、211大学的学子们,激励全村孩子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形成一个爱学习善考试的氛围,已经考取研究生的26人,博士后的2人。设置“乡贤篇”,赞扬那些有成就有作为,在各条工作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为家乡发展助力作用的事迹,现在全国各地区工作人员的102人。南田村党支部就是用这些思想文化内容,教育和激励着全体村民们家家户户为建设一个富有的、幸福的、和谐的、文明的南田村而辛勤劳动努力拼搏。
  三是文化振兴。当你走进南田村建设的“宁溪文化社”,这里设置有“恩荣国学馆”,村委会多次聘请国学老师来馆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知识,形成一个讲传统、讲道德、讲诚信、讲礼仪、讲奉献的良好村规村纪。设置“创业篇”,用以表彰那些投身商海,扶持家乡有为的乡亲。设置“家风篇”,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前任党支部书记周美岩家和现任党支部书记周金石家里,其厅堂里都悬挂着《周氏家训家规》,以此立规矩成方圆,作为衡量村民们做人做事做贡献的道德规范标准。
  四是生态振兴。打造一个高颜值的生态村。发动全体村民自觉整理自家屋前屋后的卫生环境,加以绿化美化,清理河道水沟,铺设柏油路,种植花草,设置文化廊亭,花池书架,配上精美壁画,使水池、花池、鱼池与青山绿水遥相呼应,使南田村水是甜的,空气是香的。
  五是组织振兴。南田村党支部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无论是搞基础建设,还是做公共服务体系的各项工作,党员干部都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特别是现任党支部书记周金石先生,放弃在外经商的丰厚经济收入,毅然决然回到他热爱的故乡南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全心全意投入新农村经济建设,他是南田村的一面旗帜,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为南田村艰苦创业与兴旺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你走进南田村的村庄小道上,村民们会用友善的目光注视你,用甜美微笑欢迎你,用农民兄弟最朴素的表情告诉你:我们居住和生活在南田村是幸福的,村委会和党员干部是好样的。

清  明  组  诗

父亲逝世一周年感赋
◆  周美岩
家父辞尘一周年,儿忆父亲数百天。
梦里千回来相见,阴阳两隔手难牵。
天上人间应有路,逝者儿孙语无添。
勤劳俭朴常记起,努力工作报父恩。

清明节忆父亲
◆  周先谷
父亲已逝九周年,往事桩桩在眼前。
樟树挑盐千里走,居家种地四方颠。
为求儿女能温饱,不畏风霜最可怜。
每忆音容空有泪,梦中还望子孙贤。

行清有祭
◆  周可爱
设祭家山晓露微,层林着墨片云飞。
三牲供果今空在,一捻黄埃莫自违。
白首怀亲亲去远,清宵入梦梦难归。
谁人记取烂柯处,百岁生涯客已非。
插柳有怀
◆  周可爱
清明载酒奠春帏,点烛斟茶焚纸衣。
直待岁时资福德,何妨朝暮抪恩威。
翁当畅饮十分醉,我自情伤一梦违。
甚惜幽冥无子路,还期宗祖莫忘归。

清明随笔
◆  周幸元
云淡风轻雨点柔,抬头不见墓山孤。
春浓寒食踏青客,且寄情怀万物苏。

清    明
◆  周小雄
清明时节岭梅凋,草色青新柳叶娇。
黄杏含珠阳雀戏,红桃带露蜜蜂撩。
纸灰冥币飘天界,爆竹烟花震九霄 。
点烛焚香深叩首,抚碑唤父泪如潮。

祭    祖
◆  周小雄
祭祀袓先游子归,清明冷节草含唏。
焚香化帛烟花舞,奠酒燃鞭热泪飞。
路上行人撑雨伞,房中走客脱毛衣。
乡情托寄家常菜,故里今时享鲜肥。

鹧鸪天·清明伤怀
◆  周小雄
三月清明细雨频,驱车百里故乡奔。
焚香化帛悼先祖,鞭响烟飞痛后人。
情切切,意纷纷。年年今日祭君坟。
青山含泪鹃花泣,无尽哀思寄白云。

清明有寄
◆  周如林
清明时节赋诗笺,悼忆祖先挥泪然。
敬奉前朝垂世范,欣为后裔育良贤。
千秋丰绩彰云月,世代韬奇继嗣延。
瀚海著篇歌史册,龙门辉墨福隆圆。

清明祭祖
◆  周吉水
涕泪滂沱祭祖茔,鲜花摇曳似知情。
男为长辈心头肉,女乃双亲掌上星。
人世辛酸皆历尽,天堂欢乐不曾听。
传承血脉恩难报,感化儿孙永记铭。

清明即事
◆  周炼钢
梨花烟雨路,东岭祭先茔。
碑石青苔卧,丘坟蔓草生。
肃香延古训,浇酒赋哀情。
拭泪佳音报,方今向泰平。

七律·清明
◆  周振勇
清眀时节雨连绵,游子异乡思祖先。
怅望白云飘万里,高飞青鸟越千巅。
隐闻教诲声来耳,似见慈容梦如烟。
又是人间三月季,不知天国是何年。

踏莎行·清明有咏
◆  周可爱
岭树啼鹃,阡陌呢燕,濛胧烟雨春宵半。
踏青祭扫两相宜,家山处处云香篆。
稽首环安,躬身揖奠,果茶烛酒盘觞满。
新坟旧冢拂埃尘,纸钱化作纷飞雁。

七、书画摄影

 
修水宁州古城影像
◆  周武现  摄







 
  1 修水宁州古城影像之红色历史重焕异彩
  秋收之光,红星闪耀!
  笔者用手机拍摄下修水古城中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辈,在革命历史的回响,追忆中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感受那血与火的炮火烟云,在追寻,聆听秋收起义的号角声中,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红色文化,在宁州古城即可概览那段战争风云岁月的历史画卷!
  2 修水宁州古城影像之姓氏祠堂重换新装
  家族荣光,最好见证!
  祠堂是宗族心中的一座圣殿,是祈福安康、延续一脉香火,繁衍子孙后代的精神支柱。她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中不可缺的象征与标志,更是这个家族兴衰荣枯的最好见证,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修水古祠堂原有130座之多,如今修复好30多座祠堂,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宁州古城祠堂,为中国古祠堂建筑样本之集成。
  3修水宁州古城影像之八贤祠堂重焕荣光
  修水八贤,彪炳千秋!
  至宋一朝,修水人才辈出,世代相继,浑然造化出徐禧、黄庭坚、余玠、莫将、宋朝寅、祝彬、冷应澂、章鉴这八位彰显神州,彪炳千秋的贤人志士大行于世。
  第四次重修的徐黄余莫宋祝冷章八贤祠于2024年元月再次屹立在宁州古城,重现八贤祠与引领修水文化走向的八贤者昔日风采。
  八贤祠堂,宁州古城景点之必游重磅之地!
  不过摄影者有一疑问,也感到有一点遗憾,如此时代为何不建或命名之囊括从唐至清如周期雍、陈三立等乡贤祠?



2022.8.16 修水周族人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85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