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联系:QQ303998284

《修水周族人》 第4期

目 录
宗祠风貌
  封二 / 庄严大气的周氏八维公祠 / 周吉禄
新年献词
  02/ 同心戮力 勇毅前行 /《修水周族人》编委会
史海钩沉
  03/ 湾台七周 昆季联翩 科第显赫 冠诸巨族
     刑部尚书周期雍一族必将是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 / 周武现
历史名人
  20/ 周家巷里又状元
     纪念修水先贤太常寺卿周希令逝世四百周年 / 周湖岭
宗亲风采
  25/ 热心公益事业的志士 / 周先尧
  28/ 县政协委员周移元履职尽责,勇于担当 / 桂军锋
暖心关怀
  29/ 一宗亲摔成截瘫 一宗亲染白血病 联谊会深情关怀 / 周武现
工作动态
  30/ 专程拜访 寻求指导 取得支持 全力落实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一行到南昌拜访卓有成效 / 周会我 周武现
  33/ 加强沟通 密切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走访白岭鼎贵公祠 / 周斌
  35/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到山口周氏分会走访 / 周武现
百花艺苑
  36/ 相友屋旧事 / 周战线
  40/ 咀嚼年味 / 周正林
  42/ 旺族小故事 / 杨托夫
  44/ 诗词
  49/ 书法
特别关注
  50/ 修水隆重举行明刑部尚书周期雍夫妇墓地整修开工仪式 / 周武现


宗祠风貌

新年献词
同心戮力 勇毅前行

尊敬的各位周氏宗亲、各位读者:
  虎啸深林增瑞气,兔驰沃野庆新春!春风即将撞响吉祥的钟声,我们普天下周氏将在同一个频率交响的共鸣时刻,喜气洋洋,辞旧迎新,寄托着新的希冀,拥抱着新的希望!
  我们已告别硕果累累的2022年,跨入充满希望的2023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修水周族人》编委会全体同仁向修水周氏宗亲、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各位会员和读者们致以诚挚问候,祝各位宗亲、各位会员、各位读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并向大力支持《修水周族人》杂志出版发行的周氏宗亲、各位会员和各位读者、各相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光无言,山河为证。虽然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成立不到半年,但宗族事业朝气蓬勃,硕果累累;修水周氏各支派盛事盛典,数不胜数!周氏宗亲在各自岗位上踔厉奋发,业绩辉煌!
  日月光华,照耀征程!从去年八月成立《修水周族人》杂志编委会以来,编委会全体同仁凝心聚力,不遗余力办好我们修水周氏宗亲的这一块文化交流园地。在过去的半年里,一是积极办好和出版了四期《修水周族人》杂志,每一期按栏目设置要求,在编辑上可谓选文精准,亮点纷呈,得到周氏宗亲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二是利用《修水周族人》影响力,刊文呼吁周期雍公墓整修和扩建工作,目前,相关单位已拨款24万元用于周期雍公墓整修,并已全面启动;三是积极做好助学、救困等工作,助力培养周氏宗亲后裔人才,热心帮助周氏宗亲们共度难关;四是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网站、《大爱周族人》微信群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周氏正能量的宣传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五是积极吸纳了一批热心宗亲事业的人才,为宗亲事业的宣传工作和宗族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六是编委会成员还积极与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领导到南昌对在昌的年高德劭的宗亲和几个宗亲企业进行了走访,对溪口、白岭、山口等分会进行了走访,并进行了全程报道;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周氏名人、周氏谱牒、周氏家风、周氏宗祠等周氏文化的研究,已全面启动打造修水周期雍一族第三座文化高峰研究与呼吁,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通过周姓的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向县里刚刚召开的两会,分别以建议和提案的形式递交,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单位支持;八是积极引导和培养周氏文化爱好者撰稿投稿,共收到来稿文章、诗词、书法、赋、画等60多篇,并择优刊登在杂志上,极大地丰富了杂志内容,增加了杂志可读性和趣味性。
  各位周氏宗亲,面对宏伟宗业,眺望漫漫长路,《修水周族人》编委会全体同仁唯有同心戮力,勇毅前行,勤勉不倦,精进不已,尽职担当,无私奉献,将《修水周族人》办得更好,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2023年,新年新气象,新春新起点,愿景美好,目标可期。只要我们修水周氏族人团结一心,发扬周氏一家亲的宗族精神,让我们以中华周氏宗亲联谊会为核心,以传承弘扬周氏文化为圭臬,以宣传修水周氏文化为己任,以发展宗亲事业为重点,按照既定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全面开创修水周氏宗亲事业的新局面,创造家族事业的新辉煌!
最后,祝各位周氏宗亲阖家团圆,财源广进!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幸福安康,大吉大利!

          《修水周族人》编委会
             2023年1月1日


史海钩沉
湾台七周  昆季联翩  科第显赫  冠诸巨族
刑部尚书周期雍一族必将是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

文◆  周武现

  从明成化八年(1472),周季麟会试以一篇治春秋之类的锦绣文章考取壬辰科进士,为修水周氏递交了明朝高中进士的首张试卷,破译了明朝之时考进士的规则和密码,也打开了修水湾台村周族一脉的进士潮,周季凤、周季邦、周期雍、周昺、周希令相继高中进士,金榜题名。乾隆年间进士,周孔从所撰的《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宝峰事迹记》中说到,“吾族自贤夫公后世,以科弟显,都宪僖敏公、尚书康惠公、大司寇泉波公,尤表表然,冠诸巨族”。从明成化八年(1472)到乾隆壬辰七年(1742)270年的时间里,一个地处偏壤的小村庄,一个从外地迁入的家族相继高中七名进士,诞生了“一门三代三尚书”、“一门三兄弟三进士”、“兄弟叔侄七进士,三尚书两御史,一少卿一翰林两知县”的官场奇迹。《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重修尚书坊纪略》中有这样一些记述,“南山诸公,以兄弟叔侄同官,一品一时,并起不特,文章事业,彪炳史册,即所树坊表,几遍州治,何其盛也!”“厥后,浒西公又以科第显,继继承承,相延勿替”。“至国(清)朝,我白亭公以科甲开先,昆季联翩,家声未坠,方今时际。”明清之朝周氏一门七进士,且均居高官要职,成为修水继黄氏、莫氏、余氏的又一个著名的进士氏族。

新修建的西港湾台周氏八维宗祠外观
  从同治《义宁州志》、《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一书中查知,明朝276年间,修水共中进士14名,这14名进士中,周姓6名,陈姓3名,程、艾、石、曾、吴姓各一名,修水在明朝一代,周氏一族独荣,也必将成为继黄庭坚一族、陈寅恪一族两座文化高峰之外的第三座文化高峰。
   “大宋时期,修水有十余文化大家族,至明朝周姓一族独荣。从历史上读书人为国效力看,周姓族中英杰,功盖他族,其丰伟之家族文化,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去学习、去传承!”修水文化学者如是评价。
  修水湾台之地位居何处?湾台周族始祖又有何来头?周族进士文化流淌血脉之源来自何方?七名高中进士官声、政绩、才气、艺文、人品又是怎样?对修水又有哪些贡献?日前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考证。
湾台之唯美
  湾台村,最早叫巉田湾,地处修水县西港镇,为该镇十个行政村之一。湾台,故名思义,修河支流溪口水自北向南由溪口镇流入,流至大石口处,溪口水润泽流过一块高台之地,美丽的湾台之名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纵横交错的溪口、西港水系环绕着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湾台村,一年四季为一马平川的水田,孕育着一年三熟的收获,如今的湾台更是土地肥沃、人丁兴旺、鱼米飘香、瓜果丰盈的秀美乡村。据民间传说,湾台就是有名的西港化红首产地,其历史悠久,明嘉靖十六年(1538)明世宗皇帝,特赐朝廷贡品“化红”,赠送时任刑部尚书周期雍带回自己的出生地——湾台村种植,经过一代代村民种植,至明万历年间盛产,名扬洪都,后又经过改良,如今湾台的化红,已成为赣西北甜橙类唯一品种,名满江西。
  物产富庶之地,地灵水丰之所,养育了自宋代周氏文胜公扎根山川深重修水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湾台儿女,也滋养出了这个自明朝以来,文风蔚然,人杰众多的进士之村。
  周期遂公曾赋诗四首赞巉田湾。其中一首《巉湾耕雨》曰:“布谷催春雨满田,四效新雨一犁烟,寻常鸡卜家家喜,共道今年大丰年。”一幅巉田湾春天之时春雨春耕春景,耕读传世之家情景跃然诗中。

迁修之始祖

  这个湾台村自周氏文胜公落户于此,就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周氏宗谱》记载:“文胜公为世杰之子,号二居士,携家过湘潭,就姑氏以居,孝恭德佑元年乙亥,值宋变故,武略将军吴公隆辟为参谋,抵分宁招安,甫定,所擒护千余大军,令监戮,乃谳而悉解,遗之复留治县事,因家焉,今为迁宁之开山祖。其生于宋理宗嘉熙庚子,殁于元世祖至元甲申,葬泰乡六都旌阳里之安坪港口,地名银线吊金龟,乙辛向。”
  文胜公之父名世杰公,由此世杰公乃为修水汝南堂之八维支始祖,世杰公系江西吉州安福人,进士,宋度宗咸淳七年辛未(即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任湖广岳州太守,卒后葬临湘县太平乡一二都开井之赤土塘。

文化之血脉

  从上述记载来看,修水汝南堂之八维支,在修水繁衍生息,且一代一代书香传世,若干年后,传至明朝周族第一个进士周季麟之太祖父周瑾、祖父周铭、父周叔襄时,可谓家族之书香,香于全村;笔墨之丰满,满于全湾。陈泰星撰的《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周氏八维续修家谱叙》中说到“……越数传,而子孙蕃衍,科名崛兴矣,至都宪南山、来轩、昆季与、季凤、季邦、泉坡、浒西、白亭,诸前辈后先济美,三尚书、两御史、七进士、五乡贤,一时丰功伟绩,炳炳麟麟”。

八维支始祖世杰公像
  据《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 维良公配刘孺人墓表》中记载季麟之太祖父周瑾:“诏奉举孝廉有司,续命荐之京,称授交趾布政司洪州金场大使。……交人判,攻金场,周瑾不屈,死于忠。”
  祖父周铭,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春秋》三经。周铭平生对佛、道不感兴趣,家里举行冠、 婚、丧、祭等礼,大多遵守传为朱熹所作的《文公家礼》的范式。逢年过节,力戒奢侈,尽量节俭,乡邻受到了影响,当地风俗为之一变。由于道德与学识的高尚与广博,周铭在地方上就有了很高的威望,让人敬畏。周铭由于年高德劭,也常常应邀作为大宾参加乡饮酒礼。周铭交往的朋友都是学问老成、端谨古朴之士,如西安推官王琬、江陵训导匡泰、儒士冷清、士人陈郇兄弟,都是他的知己,与他们唱和的诗词最多,在乡人中流传。景泰、天顺、成化年间修县志,县令以礼相聘。同事都是县中知名儒士,如黄邦节、陈玦等。

《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周氏八维续修家谱叙》
  周铭为赡养老母,没有应地方政府的征召,就在家里设置家塾,聘请塾师,与自己一同教授学生,其教授的学生多有出息,状元黎淳就是其中之一。黎淳是明朝270多年历史上,唯一湘籍状元,也是岳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一代廉吏,官至礼部尚书,《义宁州志》在介绍黎斌的同时,有“厥嗣黎淳毓孕修江,后大魁天下,官尚书谥文僖。”的详细记载。状元之师,名噪一时!
  周季麟之父周叔襄,从小专攻诗经,后来广求名师,博极经书,有所成就,其文章藻思清绝,每一脱稿,人争传诵。其为人气宇量恢,性资英爽,敦行孝义,贤声素着于一乡,见者敬惮。周瑾、周铭、叔襄三代书香传世,且不遗余力,殚精竭虑授教季麟、季凤、季邦等昆仲之古籍经典、学识品德。
  应该说,周季麟、季凤、季邦等诸族兄弟、侄、侄孙等出生在这样状元之师的书香家庭,他们从孕育在腹,就有了书香文化血脉根基,一入私塾启蒙,就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也为其高中进士,迈向仕途,担任要职,为国效力之达到人生“天花板”打下了文化根基,更为其后来者和后裔一脉,根植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此,周家人才辈出,在明朝进入了鼎盛辉煌之期,闪耀尘世。
  一个进士家族的定义是,在家族中,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就可称之为进士家族。也有人定义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家族之中,五代之中出现两位及以上进士者,即为进士家族。
  在封建社会,一个进士对家族,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出了一名进士,其家族社会地位迅速上升,有的成了望族。湾台周氏家族自落户修水湾台之后,积极参与科考。从第九世祖季麟开始,季麟作为家族首位进士,对于周氏家族影响是巨大的。自1472年起,在明朝其家族就考取六名进士,由外迁之族一跃成为当地科举巨族。

进士之独奇

  从世杰公算起,周季麟是第九世孙。周季麟出生于1445年,卒为1518年,享寿73岁。周季麟参加江西乡试,获第八名。成化八年(1472),参加壬辰科会试,得贡士第二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五十五名。这一次会试,江西仅四个考中进士,季麟乃其中之一,开明朝修水进士之先河。授兵部主事,再升郎中。历浙江参政、河南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刘瑾擅权,后被免职。刘瑾被诛后,恢复官职。正德十三年去世。祀乡贤名宦祠。
  周季麟著有《南山诗集》、《南山年谱》、《旬轩集》、《金台稿》、《南归集》等。
  周季麟诗文很多,现摘录一首赏之。
南山寄兴
每到夜深闻钟鼓,南山寺对月华浓。
一尊鬪健宁论客,万事信天谁笑侬。
最爱僧闲还命驾,不妨吏隐亦看松。
高怀忽起飘然念,丈室惟堪着懒慵。
  周季麟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六岁授书辄成诵,稍长治春秋大学日进。”
  季麟中进士后21年,其弟周季凤,于明弘治六年(1493)考取进士,这一次会考江西仅考取两人,可谓人中龙凤。授刑部主事,历升湖广左布政使,后累官南京刑部侍郎,嘉靖七年(1528)卒,终年65岁,谥“康惠”,祀乡贤名宦祠。

 左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书中所记
载周季麟籍贯、家庭成员、乡试、会试等信息。右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
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周季麟当时所考第一场春秋卷试题。

左图《宁州志》上周季麟、周季凤“双凤”中进士时间、名次、 任职等记载。右图《宁州志》上周季麟个人出生、官职等信息
  艺文著有《来轩漫稿六卷》、《修水备考序》、《修江先贤录八卷》、《周氏世德录二卷》等。其撰写的《宁对》,可称修水千古散文之奇文、之名篇。
其《登黄鹤楼》诗一首,意境悠远。
独立千寻渺,危楼四面吞。
楚山悬日月,汉水转乾坤。
寂寂虞巡远,茫茫禹迹存。
谁能跨黄鹤,吹笛下天门?
  周季凤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至弱冠,聪明奇发,从兄至京邸,训励积学,为黎文僖所赞许。”
  明王世贞所着《皇明盛事述》中说到:“都监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麟,右都御史周季凤兄弟为明朝之时兄弟三品九卿之一”。“四兄弟文臣中赐谥兄弟之一,凡五家,而周为同产。”
  如今的八维周氏宗祠大堂内,悬挂着“敬南山文韬武略功勋卓著垂青史,仰来轩足智多谋宁对绝妙盖诗坛”这副对联,就是对周季麟、周季凤“双凤”的真实评价。
  接着季凤中进士的第三年,季麟之族弟周季邦,于宏治九年(1496)考取进士。为三甲一百三十六名,任建安知县。

周季凤主编的《云南志·正德》和其撰写的《云南志序》部分

  左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书中所记载周季邦籍贯、家庭成员、乡试、会试等信息。
  右图为笔者在明成化年间刊本《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一书中查阅到的周季邦当时所考第一场春秋卷试题。
  季邦中进士12年后,季麟之族侄周期雍,于正德三年(1508)高中进士。授南京御史。刘瑾既诛,为瑾斥者悉起,而给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赵士贤,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葛浩、姚学礼、张鸣凤、王良臣、徐钰、赵佑、杨璋、朱廷声、刘玉,部郎李梦阳、王纶、孙磐等,以兼劾群阉未得录。期雍偕同官王佩力请,皆召用。兵部尚书王敞附瑾进,期雍请斥之。焦芳、刘宇犹在列,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未雪,期雍皆极论。陈金讨江西贼,纵苗杀掠,期雍发其状。寻清军广东,劾镇守武定侯郭勋,金与勋皆被责。出为福建佥事。宸濠反,简锐卒赴讨。会贼平乃还。嘉靖初,为浙江参议。讨平温、处矿盗,予一子官。再迁湖广按察使。九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蓟州、密云关堡数十,以避寇警移入内地,关外益无备,期雍悉修复之。数列上便宜入为大理卿,历刑部左、右侍郎,右都御史,拜刑部尚书。大计京官,言官劾期雍纳贿。吏部白其诬,诏为饬言者。十九年,郭勋修前郄,因风霾劝帝罢免大臣,期雍遂去位。家居十年卒。
  在湾台周族中,以期雍最为知名,其官声政绩颇佳,他官居刑部尚书之高位,是在周族中担任官职最大的一位,且军功较多,威震朝野,卒之后被朝庭赠为“资政大夫”之殊荣,祀乡贤名宦祠。

《宁州志》上周季邦、周期雍、周昺中进士时间、名次、任职等记载。
  周期雍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聪明绝佳,以春秋魁省试”。
  周期雍考中进士第六年,季麟之族侄、八世孙周昺,于明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0名,同进士出身,历官刑部主事,四川马湖府知府,刑部郎中。
  周昺之奇,读书过目不忘,谓之奇崛!
  周昺其官声政绩、艺文,笔者搜阅多种古籍,没有记载,待今后搜集和考证之。
  周希令,字子仪,别号浒西,万历癸丑(1613)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太常少卿。大学士王应熊所撰《明太常寺卿周希令墓志铭》曰:降神岳渎,昂激真人。玉金温度,诞顺时征。锱铢山谷,尺寸濂溪。昌廷坦步,孝与忠俱。模式缕缨,春闲剑没。风流未远,遐休靡测。烈烈英英,表壮佳城。无疆荣问,载广芝兰。蒸尝永矣,光对尼山。
  周希令才气横溢,其《过丹霞观》诗可见一斑。
归鞭漫驻紫云宫,杳杳仙山楚楚钟。
世远三皇文贮壁,丹成五老玉为峰。
本来着相原非相,说到无空色即空。
欲渡江湖求羽扇,元坛且复叩吴翁。
  周希令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实心奇之弱冠,乡试以文奇,在摘例不与会闱。”《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浒西公墓志铭》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纂修玉牒副总裁、年弟王应熊称之为:“弱冠,举童子第一,首等饩廪。”
  上述六人,均出自于湾台文胜公之后裔,尤其是周期雍官至刑部尚书,其官声,政绩,气节,堪称楷模。
  之后,文化血脉穿过时间隧道,跨过朝代更替,在清代乾隆壬辰七年(1742),十四孙周孔从高中进士,三甲44名。周孔从为翰林编修。
  其诗句有“瑶筐再捧丹霞锦,碧椀新烹紫凤团。”
  周孔从之奇,《义宁州志·人物志·乡贤》称之为,“四岁日记千言咸目为神童。”
  湾台周氏七名进士,在明代至清代江西地区的科举实力之强,可窥见一斑。从他们每一位官职来看,有尚书,御史、少卿、翰林等高位要职,可谓荣耀至极,称得上具有代表性进士和官场家族之一。

进士之密码

  明代考中进士难度极大,一个家族之中能出现一位进士已经是难得可贵,周氏家族 五代七名进士,其形成的背后有多种原因。笔者通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基础深厚。明代科举考试科目繁复,且乡试需在省城,会试、殿试在京城,会试结束之后亦需留在京城等待结果,参加殿试。因此,各考生在参与科举之时所花费的费用便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根据刘明鑫《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及其影响研究》的考证,明代考生的费用支出可以分为备考、应考和考后三个环节,在嘉靖至万历年间,平均每位考生每科会试支出费用大约在70~220两之间浮动,虽然官方会对考生有一定补贴,但每科平均总补贴仅有1900余两。中进士官方的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大部分费用还是需要考生来承担。这还只是计算了考生一次会试所需费用,其开始上学、购书的花费及乡试的花费尚未计算其中,以此而论,一位进士的产生所需的费用是极高的。如果没有雄厚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支出如此昂贵的费用。且季麟、季凤、季邦、期雍参加科考时,其间隔时间都不是太远,四人参加科考之如此庞大费用,应是实力雄厚之家族。《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远祖考荣夫公墓表》等文中记载:“家业日隆,税役甲于都郡。僮仆辄百丽乡里,籍以举爨者数十家,至今传诵。”、“贤夫公,家累巨万而周贫济之,毫无所吝,事载家乘,昭然可考。”、“贤夫公之子维良,雄于赀”。一代接着一代优越的经济条件,为周氏进士的家族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族学根基深厚。明代几乎所有的进士都来自于地方书院,接受统一教育,后参加科举考试致仕。但科举家族有优于普通氏族的地方,就是族学。科举家族族人普遍从幼小时期,就从长辈那里,不断受到重视科举考试的熏陶,深知读书应考,与其家族兴旺发达有密切关系。科举家族中长辈,亲自教授其子弟,将自身的科考经历直接传授给后代,可以说是造就科举家族功名的经验。在这方面,科举家族的长辈倾注了无数心血。
  而族学的形成包含家族文化的纵向传承及同辈之间的横向交流。家族文化的纵向传承主要体现为家族的先辈传授其科考经验及家族学习理念,督促族人学习,鼓励后辈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嘉靖《宁州志》记载周季麟教育后人:“自儿时服习庭训,治诗经,弱冠,乡后进师之,卓然树立。为文章藻思精绝,每一脱稿,人争传诵。”“同母弟二人,教爱备至。学以诚实为本,故一时及门之士,多所成就,黎文僖公其一也。”
周季麟之祖父周铭,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春秋》三经。在家里教授学生,学生多有出息,状元黎淳就是其中之一。学习条件优越。有私学或能进书堂、书斋,甚至官学。湾台周氏家族本身就是书香门第,簪缨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孩子有条件自小诵读诗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赢在起跑线上。从上可看出,科举家族的前人们在族人的教育上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的,从在弱冠进师之前,必先在家启蒙学习。
  家风家训深厚。进士家族的延续,需要后代子孙有不断追求科举功名之心,而不能沉溺于先人功绩之中。因此,在精神层面之上,优良的家风、严格的家训对于进士家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氏家规提出“敦孝悌以笃天伦、勤学问以大显扬、积心田以贻子孙、修实行以端人品、谨物恒以示表率。”等家规,因此,周氏家族优良的家风、严格的家训为其进士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层面上基础。
家学渊源深厚。进士家族的形成亦离不开家学的传承。一方面,周氏家族有着世代家学承袭的传统。在周氏家族自迁来修水,便极为注重家风的培养与传承。周氏家族自首位进士世杰公开始,便很注意提携族中后学,在很小的年纪便开始教授他们读名诗名句,而家族之中的前代进士有着丰富的学识与应考经验,这些家学的承袭对于后代族人再中进士是有极大帮助的。
  另一方面,家学的传承还体现在治经之上。明代科举,五经分试,诸生在五经之中任选一经进行研习即可,在科举考试之时也只需要作答所选经书的题目。因此,学子选择哪一经进行应试,是影响其能否高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湾台周氏家族基本以治《春秋》账,可见“专治一经”对于周氏进士家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懿德母范深厚。一个家族的形成,除了男方的贡献之外,女子的贡献也是不容忽略的。对于进士家族来说,一方面,女方品行端正,可以保证家庭的稳定,为学子考中进士提供有利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一般进士在中式之后,便会外出做官,若不携带家眷,那么教育子女的重任便会落到母亲一方,而即使携带家眷,进士政务繁忙,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母教对于进士家族的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氏进士家族在形成与延续过程之中,诸多女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季麟之祖母:“遗风士流,良配柔嘉,有则敬顺,无违贤声,夙着于闺阃,余庆诞于孙,子峻登都宁,久积贤劳。”周期雍之母:“性惟贞静,行特端庄,勤俭持家,史佐庚人之志,严明教子,遂成甲第之名。”周期雍之继母桂氏:“恪修内范,允嗣前微”。永乐间,周瑾以荐辟任交趾金场大使,临行,泣谓妻刘氏曰:“夷土新附,吉凶莫测,万一不讳,二亲之养,托在汝矣。”刘既诺,而复慰之,后瑾以官守死难,讣闻,辄自誓曰:“夫国朝能为忠臣,我独不能为节妇乎?”勤苦纺绩,事舅姑,孝养尽礼,三子皆授学有成,乡人贤之。
  经验积累深厚。先中进士积累了应试的经验,懂得如何去应对乡试、会试、殿试等科举的考试“游戏”规则。加之从仕后,在官场中人脉广,互相挽引,推荐,这些都是寒门子弟无法得到的。
  激励引导深厚。封建时代,认为考取进士是光宗耀祖的事儿。进士及第,科第蝉联,可谓荣耀备至,能鼓励后来者,承继前贤名流的如进士坊、举人石、奉天诰命、神道碑记等珍贵遗迹,可鼓励和激发出后裔更大潜能。以湾台周氏为名,所树坊表,几遍州治,兄见其盛。

进士之贡献

  周族这些精英考中进士,走上了从仕之途,大都曾担任五品以上官员。为了当时国家兴旺、安定、团结、发展均不遗余力,殚精竭虑,卓有政绩。
  正义凛然,直言进谏。在古代权力高度集中的统治下,能够做到直言进谏的绝对是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人。《明史列传·卷九十·周期雍》,其中记载的“陈金讨江西贼,纵苗杀掠,期雍发其状,寻清军广东,劾镇守武定侯郭勋,金与勋皆被责。”赐进士第嘉议大夫致仕通政司使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理河道门生崇阳汪宗元拜撰的《明大司寇泉坡公行状》中记录称赞周期雍“以言责为己任”。
  礼科右给事中周希令条议兵饷言,兵必不可再募,惟有即辽阳十八万之众,分别上中下三等,责照信地训练,而鼓舞用之,民必不可再派,惟将一切逋负,尽行停止,使民并力于正赋及四百万之加派,则加派可完,而民不重困,然辽阳尚少一百八十万之饷,户部宜专差部臣与饷司,核兵之实数,以计饷核饷之实数,以计出外而钱粮,有可捐损者内,而供用有可议,折者各令内外衙门自行条陈,断然行之有不足者,先后没入官房停罢皇店及芦州草场等地可以变价至各州县,设有机兵快手民壮等名目,皆食兵粮三分之二应差,扰民不如尽革,以其饷添设精兵,各处预备尝平等,仓一责之正官收放,勿委吏胥,各省原设有水利屯田等,道令严督,有司设法举行务月有考,而岁有成,将不出五六年,天下改观矣,下部议覆。
  明代朝廷日渐腐败,上行下效,制度执行效果甚微。礼科左给事中周希令上言:“京师之最贻害地方者,无如佥商一事”。从中可看出,其对佥商存在腐败现象的痛恨和敢于直陈上奏的担当。
冲锋陷阵,保家护国。文臣武将往往要在最危难的时刻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明史列传·卷九十·周期雍》,其中记载“出为福建佥事,宸濠反,简锐卒赴讨,会贼平乃还。”周期雍挑选精兵去讨伐,等叛乱被平定后才回去。周期雍参加了王守仁组织的平叛行动,他率领的漳南道在参加王守仁领导的平定南赣之乱,之后又参加了王守仁组织的平定宁王之乱。既然郑重记载在明史上,说明周期雍不仅是参加了,而且在此次平乱中还有特别突出的展现。王守仁称赞湖广按察使周期雍,皆才识过人,可以任重致远。王守仁去逝后的第二年,嘉靖九年(1530),周期雍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1539年6月累升到刑部尚书,文采武能兼备。
  皇帝在《赠右都御史周季麟诰》中称赞周季麟“远抚甘凉、西域,成兴复之效;再巡陕、蓟两地,收镇靖之风”,杨一清在神道碑称其“北控胡虏,西抚氐羌。即是二者,足表于世。”周季凤在《宁对》中赞周季麟“中丞逐獯鬻,北极仗咽喉。兴灭昭史青,辞荣对白鸥”。毛奇龄西河合集中说到,“明三百年,多文臣用兵。 而季麟以畏寒之躯,黾勉边陲间,观其处哈密一 事,张大国体,济以德威,使诸番构祸于此暂息。 其以方之魏尚之守云中、李勣之督并州,又宁有憾焉。”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周季麟为我们国家存亡、民族兴旺曾经作出过卓越贡献,护土守疆有功,这与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颇为相似,是国家民族的有功之臣。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兵部议准启用各地废闲将领(退役武将返聘),以充实九边军力,这一政策,得到了兵科给事中周希令大力支持,其建议“如有家丁,尽其随带,仍与行粮”。周希令其护国有功,为官亦颇有政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钦差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江右周公季麟以龙首通济二渠是利济军民之渠,既有损壤,不可不修,慨然以增修为己任。乃微西安知府西蜀马公炳然相度议处。知府公奉命惟谨,昼询夜思,以图坚久。这项工程起于弘治十五年(1502)七月,完工于九月。用砖973000块,石1000多片,松木300根,板材3000块,锒2950两。巡抚提倡这事用人得当,民不久芬,财不枉费,成事神速,坚固耐用,前所未有,后人得意。一可济民饥渴,二可保卫城池。计划周密,利益长远。
  周季麟在任浙江左参政时修嘉兴旧堤,易之以石三十余里,又增筑湖州长兴等处堤岸七十余里。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为官不仅要为民除忧虑,更要廉洁自律,这样才能受民众爱戴,流芳百世。其官声政绩,可称之为上。周季麟曰:“为官须称职,无论大小也。既至,筹国计,搜剔隐蠹,毫厘不取。”,可见其廉洁之操行。明孝宗尝问刘健、谢迁曰:“周季麟何如人?”对曰:“季麟好官。”论曰:“季麟论处官,无分大小,务称其职。故历官所至,皆能有功,而卒以守正。”
少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新都杨延和所撰写《明赠通汉大夫梅月公暨东太淑人合葬墓志铭中》称赞季麟:“历官中外皆有声”;称赞季凤:“方以才行,显用于时”。
松阳县令周季邦:“官居清介,不为权势所摇动”。
  进士家族不仅在政治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作为,为后代的文化也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对家乡又做出哪些有益的事和贡献呢?笔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来佐证其对家乡,对家族的兴旺而所作出的功德。
  周期雍一族的发达起源于科举,因而其在对地方的文化建设中有着突出的贡献,一是建试馆,建宾兴,建书院。在明朝之期,大都由湾台周族倡导,地方仕绅捐建而成,让家乡士子有就学之所,并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对推动周族和修水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汝南堂八维支旧谱外编》明太常寺卿浒西公状中说到:“自少以及知命,绝不问家人生产,惟义举则不以有无为辞,既以损资移学、建南山寺塔,而又以分宁素乏会馆,复捐奉为同社诸士倡卜得正阳门外萧公堂没官房屋五进,请诸当事估价纳值匾日修宁会馆,而故典史南昌刘应举租住其内,自是后来者,始惬宾至如归。”二是建牌坊。“据县志和谱牒资料统计,有明一代,周氏在乡间建有功德牌坊10多处”,其“所树坊表,几遍州治,何其盛也”。为自己的家族功勋建立牌坊,也向世人展示了周氏家族的辉煌。三是编修地方志。现存已知周季凤编修的地方志为《云南志》,周季凤为《宁州志》撰写《修水备考序》等。嘉靖江西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东鲁黄佑称:“公尝著修江世德、先贤二录,及修滇南通志,史学之长足征”。四是以周季麟、周季凤等为代表,着力推介修水乡贤黄庭坚和修水的山水文化、人文特色,对修水贡砚、茶叶等土特产等倍加推荐,常赠贡砚与好友。同时,把在外面好的种植作物,带回老家,分发给乡民种植,如今湾台的“化红”就是周期雍带回来,已经成为支柱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四是修宗谱,亲力亲为。在修宗谱中,周季麟、季凤、期雍、孔从等,不但积极倡导,还亲力亲为撰写修谱序言,周季麟于宏治十五年(1502)撰写《南山公纂略自记》、周季凤于正德二年(1507)撰写《来轩公续谱序》、周期雍于嘉靖十八年(1507)撰写《泉坡公纂族谱序》、周孔从于乾隆二年(1732)撰写《白亭公修族谱序》。在《南山公纂略自记》谱序笔者中发现有这样一句话:“矧吾宁在宋,人物最盛,元否国朝重统,一百三十余年,有登进士者仅六人,而贱兄弟忝居其三,亦已过望矣。今兹阖族诸子,每科就试者十余人,皆英英然,有乡进之势,自兹以往,岂无有能继武者乎,勉之毋怠。”可见周季麟对周氏后裔之期望,之勉励,从这一点也可以应证其对弟季凤、族弟季邦、族侄周昺、族侄孙期雍考取进士前所付出培养,更看到其对家族兴旺,文化兴旺之盼的大格局和大担当。
 
文化之高峰

  在前文说到,修水在明朝一代,周氏一族独荣,也必将成为继黄庭坚一族、陈寅恪一族两座文化高峰之外的修水周期雍一族的第三座文化高峰。
  这个“必将成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是我们这次刚成立不久的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集体首次提出,其文化含义,主要是在官声、书法、诗词、艺文等方面影响。其理由有四。
  理由之一,这六名进士中,周期雍官居刑部尚书,为正二品,退休后赐为资政大夫,为副国级待遇;周季凤、周季麟两兄弟分别一为右都御史,为正二品,一为右副都御史,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检察长之副职,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并两人均分别赐为“僖敏”公、“康惠”公。这与修水第一座文化高峰重要支柱人物黄庭坚赐为“文节”公,享有同等待遇。周希令任太常少卿,为正四品。周季邦任知县,周孔从为翰林编修,均为正七品,一族之仕途,官居正七品以上,且官声、政绩堪夸,仅以此,周期雍一族称之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应当之无愧。
  理由之二,在一个家族之中,四代之内六人相继高中进士,可见其家族文化底蕴之深、家族教育之力和家族培养之重,这六人其官声、政绩、人品俱佳,无一人“贪墨”之腐败,自明代以来,为周氏一族树立了榜样和楷模。仅以此,称之为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应名符其实。在当今重倡家族文化、家风、家规的时代背景下,其周期雍一族应值得进一步去挖掘、去研究、去传承。
  理由之三,在科举时代,考取进士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能考中进士的,首先要求的是过书法这一关,且极为严格,据笔者查证,周期雍曾临写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墨迹犹存,其后跋谓此书“世不经见,故不复知”,并谓计划“勒石大衍先贤之传以行诸世”,但因“靖乱宸濠,清戎两广,边饬蓟辽,多历年”而未果,从中可见周期雍的书法和对书法的研究,以及对黄庭坚书法的推介力度。这六名进士中,其书法虽然暂未找到传世“墨宝”,但随着我们进一步深入考证和研究,其六人从乡试、会试答卷、奏折和亲友书信往来等,也必将揭开书法神秘的面纱。
  理由之四,黄庭坚为宋朝江西诗祖,当之无愧,但据笔者从古籍中查知,在《宁对》之文里,有多处提到黄家,其一“黄政多民粟”中,句中提到黄瞻,在“诗派开江祖”中,提到黄庭坚,“题石惊人句”中,提到黄庶题怪石,“省元心未副”中,提到黄庠,“两川茶卤剔”中,提到黄廉,“三晋甲兵起,冗食司徒汰”中,提到黄叔敖,周季麟、周季凤撰写《黄山谷全书序》、《山谷黄先生别传一卷》、《山谷集序》等,为乡贤黄庭坚的诗、书、人品等方面,在明朝之期推介,应功不可没。这为我们现在提出的黄庭坚为修水第一座文化高峰,我们周氏先祖,在明朝之期就开始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吆喝,去鼓吹,去宣传。这为他族乡贤名人极力推介作嫁衣,可见周期雍一族对黄氏一族的推崇和宣传的不遗余力。在黄庭坚潜移默化影响之下,这六名进士中,可以说其诗词应为明朝之期修水乃至江西诗词中之秀,尤以周季麟、周季凤为先。周季麟撰写的《送郑用材之任分宁歌》可谓诗中名篇,周季凤撰写的《宁对》,可谓描写修水最美之赋。这些诗词是称之为第三座文化高峰又一印证。随着研究深入,其六名进士的诗文将会挖掘出来作进一步印证。
  笔者借此呼吁修水文化学者,江西文化学者乃至全国文化学者,全国周氏族人们像研究黄庭坚家族,陈寅恪家族一样,深入研究周期雍这个家族,以史记,以物证来证明周期雍一族深厚文化,来印证叫得响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之称,不是无根无据,不是浪得虚名,也期盼周期雍一族的修水第三座文化高峰不久将会屹立在幕阜之巅峰,修河之潮头。

历史名人
周家巷里又状元
纪念修水先贤太常寺卿周希令逝世四百周年

文◆  周湖岭
 
  文征明(1470—1559),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还收藏了许多书画作品,是当时有名的鉴藏家,与著名的画家唐寅唐伯虎是同年好友,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诗接近柳宗元、白居易,诗风淡雅秀丽,清新自然,在当时及之后影响都很大。
  在《义宁州志》上有一墓志铭,大学士王应熊撰写的《明太常寺卿周希令墓志铭》,其铭中有“其门人相国文公为铭,纳诸圹中”,说的意思是修水先贤明太常寺卿周希令的坟墓里有一方墓志铭,是周希令“门人相国文公”所撰。

《义宁州志 周希令墓志铭》
  何为相国?相国一般认为相当于丞相,但两者是不同的官职,是同时并存的,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有左右丞相。《史记》中也记载了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高于汉丞相。
  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周希令墓志铭里的这位文姓相国,地位显赫,身份特殊,到底是谁?与同朝代、同为文姓的文征明有何关系?经湖岭考证,他不仅与文征明有关系,而且还是一位状元。
  王应熊在墓志铭中除了“门人相国文公”外,还提到了“庐陵詹坊萧公纪状行义”,这里的“萧公”是指萧命官,明朝江西吉安人,字拙修,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编修,累迁南京吏部侍郎。忤魏忠贤,乞休归,杜门著书。忠贤诛,起礼部右侍郎,未任卒。萧命官为周希令撰写了行状。
  撰写墓志铭的王应熊、撰写行状的萧命官与周希令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周延儒榜进士。
  萧命官撰写的行状即《太常寺卿浒西公行状》,周希令,别号浒西。
  萧命官撰写的行状中就记述“门生若翰撰文公震孟”、“若及第一人文公震孟其首也”,可见,王应熊在周希令墓志铭里的“文姓相国”,他就是状元文震孟了。
  另外,在《义宁州志》卷六中还记载周希令在宁州西丁田里建有太常第:“太常第:明周希令建,门首有《翰垣清卿》四字,门生文震孟题,现存州西丁田里。”,这也证明,“门人相国文公”即文震孟。
  门人∶门生门人弟子。状元文震孟怎么是周希令的门人?

  据王应熊的周希令墓志铭记述,1622年周希令去世时,状元文震孟以门生的身份为周希令撰写了墓志铭,22年后,1644年,周希令的长子周先升因为周希令迁坟,不远千里,又请王应熊撰写墓志铭。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江苏苏州人,天启二年(1622),中壬戌科第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翰林,任侍讲,就是给皇帝讲课。
  文震孟还是文征明曾孙。文家乃书香门第,长子文彭,国子博大;次子文嘉,和州(今安徽和县)学正。文彭、文嘉颇有父风,擅长诗、书、画,名闻海内。文彭之子文元发,官至卫辉(府治汲县,今属河南)同知,也以文才闻名遐迩。文震孟就是文元发之子。

《太常寺卿浒西公行状》
  文震孟的状元之路可不顺利。
  象大多数文人学士一样,文震孟也踏上了科举入仕之路。开始时顺风顺水,20岁,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春秋》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却落第了,之后,二、三、四……次科考都名落孙山,这对少年时便负盛名的文震孟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他并不气馁,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北京赶考,到万历四十七年,他已9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但都榜上无名。他的外甥姚希孟,年仅10个月便成了孤儿,与他一同拜师受业,名相伯仲。但姚希孟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会试,殿试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虽然名次偏低,但毕竟成为一名进士了,而文震孟连会试都未中。
  天启二年(1622 )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三场考场下来,文震孟榜上有名。十进礼部贡院考场,历时28年,文震孟终于成了一名贡士。三月十五日,新科贡士参加殿试。文震孟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此科进士共409人,是明代取士较多的一科,后来出了一批名人,而文震孟是最为杰出的一个。
  文震孟九考不中,第十次高中状元,与周希令有很大关系。
《义宁州志》
  “壬戌二月奉命分考会试……,即太史林公原以义经名家,而春秋大义牲牲以公为政,撤棘出语,诸周门生曰:周掌科非对房比也,命诸门生合为一,又以同门稿选属公,故所缘两房三十余士,俱极一时之选”,“若及第一人文公震孟其首也”。
  1622年二月,天启二年科举大考,周希令奉命主持分考会试,担任《春秋》的主考官,考试结束后,周希令的门生们感叹说,周希令掌科的两房是别房所不能比的,他先命各位门生将试卷都放在一起,然后又让他们选取同门的试卷给他,因此周希令所录取的两房三十多名,都是当时出类拨萃的人士,其中及第第一人、状元文震孟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周希令是当时的《春秋》名家,他中举后,即“以麟经(春秋经的别称)受知姑苏开雍”,至今,其春秋讲义孤本仍收藏在北京师大图书馆。文震孟在《春秋》的研习上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他以《春秋》考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两人都精通《春秋》,会试中,周希令慧眼识珠,五十八岁的文震孟终于在第十次科考中入了围,并于之后的殿试中表现出色一举夺魁,高中状元,这也是周希令墓志铭中称其为“门生”原因。
周希令生于嘉靖丙寅年(1566),文震孟生于1574年,两人年龄相差八岁。文震孟中状元半年之后,周希令因国事劳累过度而去逝,状元文震孟、进士李绍贤、倪嘉善、毛舜岳、戈允礼、杨行恕、赵怀玉、王相说等门生闻讯都奔赴而来拜祭,谢别故人,文震孟为周希令撰写了墓志铭。
  崇祯元年,文震孟应召入京,出为侍读,不久,奉命以左中允的身份充任日讲,为崇祯皇帝讲解经史。崇祯三年,进左谕德,掌司经局,直讲如故,可谓“帝师”。明史记载道:崇祯元年,文震孟担任日讲官,崇祯皇帝翘二郎腿听课。文震孟讲“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时,两眼直直盯着崇祯皇帝的脚。崇祯皇帝立即用袖子掩住脚,慢慢端正坐姿。故而文震孟作为帝师,以严正著称。
  崇祯八年,崇祯皇帝特擢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在明朝不设“宰相”职位,如果是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那就相当于“宰相”了。

周希令《新刻春秋谈虎讲意》
  文震孟的生母也姓周,在文氏族谱里有明确记载,钱谦益、徐枋等也都有与之一致的记述。文震孟父亲文元发在《清凉居士自叙》则有其子嗣详细的描述:居士原配彭孺人生三女无子;继室周孺人生一子名从鼎,今更震孟;而周孺人媵陈氏生一子名从升;周孺人卒,复聘史氏女为侧室,生一子名从泰,今更震亨;后岁己丑,陈氏再得一子,与吾同物,名之曰从同云,今更震缨。
  文震孟的舅舅周秉忠,是画家,也是仿古瓷艺家,同时还是造园高手。
  文震孟是周家的外甥。
  周希令,字子仪,别号浒西,古宁州今修水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进士,明朝太常寺卿。先祖周世杰是吉安安福人,为岳阳太守,周世杰的长子周文胜在修水为官时,积有厚德,县人挽留其定居修水,繁衍到第七代的周季珊,也是修水历史上的名人,在宁州志上有记载,他就是周希令的曾祖父,与修水先贤义宁双凤的周季麟、周季凤出自于同一支。可谓都是周家巷里的状元缘。

宗亲风采
热心公益事业的志士

文◆  周先尧
 
  在西港镇楼前村周氏人群中有这样一位年轻小伙子,年方40左右,学历不高,人貌端庄,忠厚老实,话语不多,胸怀宽广,爱心满满,由于家庭几代的传教,自念书开始,就懂得仁、义、道、德礼教的道理,宗族观念强,被故乡人称为“热心公益事业的志士”。他就是周新民,祖籍西港,现任广东(东莞)联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记得十年前,周氏家族要在修水周氏祖居地修建周氏宗祠,这个消息被他知道后,信心百倍,双手赞成。他有三兄弟,首先表态每人捐1万元,共3万元。派父亲参与建修不要报酬,还利用他的人脉、连脉周氏能人聚集了十几万元为周氏宗祠修建打下良好基础。建设秀美乡村,虽是国家发起改造修建,他总是想我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他与爱人捐资6万多元为家乡行道安装 8 个高级路灯,让父老乡亲晚上出行再也不用打手电筒,得到了乡邻的称赞。
  2019年8月18日,回家来看望父母,听说周氏宗祠有一个奖励助学爱心基金会,并张榜公布爱心基金会奖励优秀大学生40余名,很多周氏优秀企业家、退休干部、农村居民纷纷捐款,多的十几万元,少的几百元,他认为这是一件得民心的好事、善事、爱心事,能鼓励、激发周氏后代读好书、多读书,将来做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回广东后,夫妻商量加入爱心会。在8月30日周氏宗祠颁奖大会上,由父亲带上2万元善款,在颁奖会上募捐,震撼了整个会场,博得大家赞誉。2022年8月18日周氏宗祠奖励助学颁奖会上,又主动捐善款1万元,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爱心,可谓是:“捐资助学,大爱无疆。”
  慈善公益手拉手、和谐恩平心连心。2021年6月中旬,在修水党校学习,听人介绍我们修水县有一支多次搭救溺水青少年生命的蓝天志愿爱心救援队,规模不大,设备、装备简陋。在县工商联合会的领导引荐下,和救援队进行交流,认为这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不计报酬,发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守护着修河两岸青少年不因溺水丢去生命,能健康平安成长。他回家与爱人商量,主动为蓝天救援队捐资5万元,为这支救援队添置设备,为保护青少年提供有力保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赞扬。
  行孝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族人,胸怀志远,积善厚德,贵在用心。2021年重阳节,他花费26万元做了一件敬老爱老的大好事,给家乡西港楼前自然村60岁以上的186位老人祝寿,从深圳请来乐队,挑选全国几位杂技高手、歌星、变脸明星在周氏宗祠广场举办一场大型团拜祝寿会,并为老人添置价值400余元金灰色唐装服饰壹套,高级自动茶杯壹只,中午一起聚餐,老人个个喜笑颜开,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的行动,震动了整个周氏家族宗贤及周边群众,开创了我县周氏家族敬老爱老厚德先例,是新时代一个创举,将永远铭记周氏家族史,他们夫妇被周氏三堂宗祠联谊会授予“敬老孝老模范”。
新冠疫情来势汹,感染病毒人揪心,全民抗疫众志城,志士不忘家乡情。今年自7月份以来,修水县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连续不间断,时有发生,形势非常严峻。置身在广东东莞办厂的他,心系家乡父老,时时刻刻惦记着修水疫情变化,总是渴望修水人民早日摆脱病毒的困扰,过上安稳日子。9月15日,当他驶车回家看望父母时,发现家乡疫情严重,经与爱人商量,购买医用口罩30000只,N95医用口罩1000只,价值2万余元,亲自送给家乡西港镇人民政府,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志愿者、党、政干部、居民用,表达自己一份关爱之心。有力地支持了西港镇人民政府防疫工作。
  日行一善,贵在有心,有德之人,必有后福。周新民宗贤是我们周氏骄子,深受家族人爱戴,政治可靠,上进心强。今年7月被县工商联合会党总支吸收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又是西港周氏三堂宗祠副会长。今年8月16日,中华修水周氏宗亲联谊会在修水县城成立,他乐捐会议经费1万元,当选为中华修水周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他说:只要国家政策好,公司生意好,将继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热心。我们期待这样一位热心公益、积善厚德之人,终有余庆。

县政协委员周移元履职尽责,勇于担当

文◆  桂军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县政协委员、古市镇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周移元积极响应古市镇政协联络组发出的倡议,在疫情发生第一时间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发扬奉献精神,紧急采购电动喷雾器、84消毒液等消毒物资和医用口罩,捐赠到全镇16个村居,为健康古市提供安全保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周移元带领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全镇各个卡口的值班值守,夜以继日、不畏严寒,切实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支部书记,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履职尽责,冲锋在前,勇于担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践行入党的初心和使命。”县政协委员周移元说。这些天,周移元尽己所能服务疫情防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暖心关怀

一宗亲摔成截瘫 一宗亲染白血病 联谊会深情关怀

  (本刊讯:周武现)一宗亲摔成截瘫,无钱救治;一宗亲染白血病,愁煞亲人,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分别送上深情关怀。
  2022年11月3日上午,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周先尧、周会我,常务副会长周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武现来到修水县中医院看望因意外伤导致截瘫的周氏宗亲周德平和亲属,并代表联谊会送上慰问金2000元;同时,还对身患白血病,正在江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宗亲周文,进行了电话慰问,并通过微信以联谊会的名义转账2000元,表示深情慰问。
  周德平,路口乡卢桥村人,今年62岁,在今年的10月16日从自家楼梯上摔下来,当时就全身不能动弹,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被送到了省人民医院治疗,直接做了颈椎骨复位手术。
屋漏偏逢连夜雨。周德平又突发呼吸衰竭,立即送到了ICU治疗,用上了呼吸机,每天ICU的治疗费用需上万元,单单在ICU抢救费就花了10万多元,现在因为无钱医治,只好转回到县中医院治疗,周德平目前已确诊截瘫,呼吸衰竭,脑梗死,肺部感染,颈椎脱位等,其妻子亦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周氏宗亲,患者周文,今年50岁,修水县路口乡卢桥村八组。今年9月28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较差,后在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周会我的帮忙联系下,先后转院到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治疗。
  周德平、周文两位宗亲遭遇人生不幸,周德平儿子周正午,周文妻子甘爱华,均为医疗费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们两人只好求助于“水滴筹”、社会上爱心人士和我们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
  当两人把“水滴筹”求助的消息转发在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多个微信群后,群内周氏宗亲们积极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两家度过难关出一把微薄之力。同时,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分别为两位宗亲送上2000元慰问金,以表慰问。周德平宗亲的家人,无比感动,充满欣慰,深表谢意!周文的妻子甘爱华发来了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

工作动态

专程拜访 寻求指导 取得支持 全力落实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一行到南昌拜访卓有成效

 
  (本刊讯:周会我 周武现)10月29日下午,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周先尧、周会我,常务副会长周斌、周美岩,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武现,副会长周湖岭、周成平,理事周三喜、周先福一行九人前往南昌拜访在昌工作生活的高级顾问周复民、周关,会长周江,副会长周顺余,江西农业大学动科院周秋白博导,南昌大学周先富(刘经富)教授。
  我们一行到达南昌,先到了会长周江的南昌修水商会办公地,立即开展了相关活动。座谈会上,执行会长周先尧首先简要地说明了来意。接着执行会长周会我就此行的目的作了比较全面的报告。报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程拜访,二是汇报过往,三是请示当下,四是寻求指导。在座谈会上,大家互动非常积极,踊跃发言。
  晚饭时,周江会长盛情款待了各位宗亲。晚饭后,接着召开座谈会,会上,周先富教授、周秋白博导、周顺余副会长等各位宗亲都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会长周江作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讲话。对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具体操办者的付出奉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对宗族事业发展也将会带头带动宗亲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10月30日上午,我们一行先到了周顺余副会长创办的福芙康公司,参观了生产车间,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也是踊跃发言,大家对1982年出生的周顺余宗亲的事业做得如此的风生水起都竖起了赞赏的大拇指,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发展建议。对他的事迹,认为应该好好地进行宣传弘扬。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武现现场就拟好了宣传文章的标题与几个部分的小标题。
  10月30日上午,我们一行离开福芙康后,来到了周关高级顾问处,同样召开了座谈会,执行会长周先尧首先说明了来意,执行会长周会我作了全面的报告。高级顾问周关点评说:“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各项相关工作做得很好,很细致,很规范,很有条理,希望今后仍一如既往地把工作做好”。他最后在讲话中建议一是继续把周氏宗族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去;二是以周氏家风,周氏名人为榜样,共同把周氏后代教育好,培养好;三是要继续将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高效地去落实,去执行。
  三场座谈会结束前,执行会长周会我代表我们一行都作了表态讲话。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在昌宗亲给予了宗族事业的大力支持,同时对在昌宗亲的盛情的接待表示感谢;二是富有见地的指导。在昌的宗亲就宗族事业的发展提出很多富有见地的指导意见;三是不执不扣地落实。我们回去后将把指导的意见和建议,不执不扣地去落实,去执行到位。
  10月30日中饭时,周关高级顾问盛情款待了各位宗亲。周复民高级顾问,由于人在外地,此次未能拜访到。吃完中饭,我们一行驱车返回修水。活动卓有成效,圆满结束。

加强沟通  密切联系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走访白岭鼎贵公祠

  (本刊讯:周斌)11月17日,虽已时过立冬,但晴空万里,白云闲渡,熏风拂面,暖意融融。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先尧、会我带领部分成员走访了白岭鼎贵公祠,并和白岭部分宗亲进行了座谈交流。
  先尧、会我一行先来到了鼎贵公祠,和等候在祠堂里的联谊会副会长、鼎贵公祠会长国呵,联谊会顾问、白岭宗亲怀葵、新生等其他宗亲见面后,即向周氏列祖列宗鞠躬上香,并由两位执行会长向国呵、怀葵、新生、周平、先忠、民生等人分别颁发了联谊会副会长、联谊会顾问牌匾和周氏文化传承突出贡献者荣誉牌。
  中饭后,召开座谈会议。会议由执行会长会我主持,他先把这次走访的目的做了说明,重点是通报联谊会已经完成的工作和下步工作打算,了解白岭鼎贵公祠的有关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
  会我执行会长介绍说,联谊会成立以后,办了三期质量较高的《修水周族人》期刊,得到了家族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有的人说《修水周族人》是全国县级办得质量最高最好的家族文化刊物;对截瘫的周德平和患白血病的周文两位宗亲进行了慰问,各送上慰问金2000元;对工作生活在南昌的高级顾问周复民、周关以及会长周江、副会长周顺余等人进行了走访;现在正在着手宗族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座谈会的事宜;农历年底恳谈会(团拜会)的筹备工作;开展家族奖学和救灾救难两个章程的制定和资金筹集工作。
  国呵、怀葵、新生等白岭宗亲对鼎贵公祠各方面工作进行了介绍。
  鼎贵公祠是全县周氏宗祠中规模最大的宗祠,一共投资两百多万,在建设过程中,复民、怀葵、周倜、新生、周平、先忠、国胜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想了很多办法,筹集了全部资金,现在硬件基本上到位。但是,仪门、围墙、后面的挡土墙还没有最后完工,还有许多扫尾工作要做。存在的问题,一是祠堂理事机构人员青黄不接,理事会成员力量不足;二是祠堂配套工程还有一定的资金缺口;三是下届銮公后裔联谊年会由修水銮公后裔承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执行会长先尧,常务副会长周斌、美岩,副会长兼秘书长武现、副会长成平等人进行了发言,对鼎贵公祠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建议。
  最后,执行会长会我做了总结。他强调:一、鼎贵公祠理事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众口皆碑的工作业绩,在宗亲中赢得了地位。二是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而是机构的健全和人员的配备。要在生活工作于白岭的宗亲中推选热心宗族事业、有公心有水平有能力、愿办事能办事能成事的人充实到理事会中来。三是机构健全后,要立即着手完善祠堂的仪门、围墙和挡土墙的建设;要把祠堂内部的软件搞好,使祠堂成为宗亲了解家族历史、发展的平台,接受家族优秀文化教育的阵地;要着手进行銮公联谊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四是白岭宗亲人数占全县宗亲人数三分之一多,白岭宗亲工作是县联谊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联谊会要全力支持鼎贵公祠理事会把各项工作做好。
  参加活动的还有县联谊会副会长湖岭,理事亮华、先福、金石、移元、云燕。鼎贵公祠理事会先忠、周平、献军、民生等人。
  此次走访,得到献军和移元宗亲大力支持,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中餐和酒水。

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到
山口周氏分会走访

  (本刊讯:周武现)12月19日上午,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周先尧、周会我,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武现,副会长周成平、周衍国到山口镇走访周氏分会。山口分会会长周衍平和宗族成员周育芬、周先玉、周辉平夫妇一同参加了走访接待活动。
  此行目的,一是走访分会,进一步了解分会组织建设和运行状况,祠堂建设和管理等情况;二是进一步加强相互沟通和紧密联系,共同努力把分会工作做好做实,为宗族人才培养和宗族事业发展作出努力。
山口分会会长周衍平和宗族成员周育芬、周先玉等,首先在山口桃坪周氏宗祠内热烈欢迎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一行到山口分会走访和指导工作,并就分会当前宗族人口、分会组织和运行情况,祠堂建设和管理事项等作了简要汇报。周衍平最后表态说:“在今后工作中,在县联谊会指导下,团结宗族,依靠宗族力量,把分会工作做好做扎实,并将全力支持联谊会工作开展。”
  执行会长周先尧、周会我等县联谊会成员分别向山口周氏分会介绍了自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成立以来,联谊会所做的一些工作,如全县联谊会召开、《修水周族人》杂志出版、到各个分会走访、到县外走访周氏企业家、八维支刑部尚书周期雍夫妇墓整修等相关工作,并对近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将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和所要做的事情也作了介绍。一致希望分会进一步团结宗族,凝心聚力,借助宗族力量,把分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绩,共同为宗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感谢山口分会宗亲盛情招待中饭。

百花艺苑

相友屋旧事

文◆  周战线
 
  【题记】 深切缅怀为新中国建立而付出巨大牺牲的革命英烈和革命家属们。
 
  周相友是我们“先”字辈上溯第8代祖宗。他建相友屋,屋名沿用至今,现存一个祖堂。相友屋坐落在白岭集镇北去3里的大塅之中,占地4亩,3年建成,做工精细,子孙家道衰落,便把整个上屋卖给德言公。相友后代“庆”字辈仅剩庆谱庆曾兄弟,所居的前屋先后被民团及日寇烧毁大部。
  周庆曾(1894-1979),1927年参加农会,后担任乡苏维埃主席,赤卫队队长,管辖白岭到沙坪长宽十里不等的区域。红白之争时以相友屋门前宽约20米的小河为界,对面是白区,我的祖父庆曾管辖的东面则是红区。红白之争开始,祖父到周边邀集二三十个青年农民参加赤卫队,后聚集共70余人驻扎全丰噪里,后编入红十六军。因为被地主掠夺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收成,加上稻田平均亩产不足150斤,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投身革命。因相友屋与白区仅隔一条小河,往往革命者上午将地主的田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下午便被打来的民团抢回还给地主,当地称之为“翻薯藤”,意思是反反复复被苏区分得的田地不算数。
因敌强我弱,祖父带队白天躲在全丰噪里,晚上经过相友屋,前往白区桃树港、毛田等地征集军粮物资。有人知道红军的行踪便告诉民团并领赏,说“赤匪日藏夜现”。于是,民团夜晚伏击红军,红军损失惨重。
因战争残酷,有的红军经受不住困苦,加上白军对红军及其家属进行残杀及迫害,部队出现了叛徒。尽管红军的警惕性很高,也还是防不胜防。祖父与对面大屋场的周庆高不畏劳苦,常常一个人守上半夜,另一个则守下半夜。有天夜深白军前来“剿匪”,谁知担任后门守卫的红军已经叛变,将白军引进红军藏身的大山洞。白军挥舞马刀梭镖,见人就杀。红军猝不及防,有的来不及拿起武器就遭残杀,损失惨重。洞前放哨的祖父刚好入睡,隐隐听见洞内惨声阵阵和马刀砍在人身上的咔嚓声,他被庆高拖着就地滚下10余米深的山崖。待白军走后,再次聚集队伍转移驻地。
  1934年7月初,国民党第五十师和地方民团集中数十倍于红军的优势兵力,扫平噪里,将他们围在全丰晏家山,一边烧山,一边截住各个路口。除部分战死之外,余下的30多名红军撤退到黄袍山的乌蛇洞,被民团点燃大量的辣椒、禾杆等,往洞里用3架风车扇烟,全被活捉。周庆田等4个红军在经过老屋源的马叽岭时,打倒团丁,挣脱绳索脱险。白军将剩下包含祖父在内的28人,全部押往太清胡氏宗祠关押。19日,在三千塅村斑竹坳包谷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师一部和卢伯魁带领的民团,逼迫红军25人深挖大坑。直到黄昏,太阳一点一点地沉落下去,血染的晚霞弥漫无边,敌人把精疲力尽且手无寸铁的红军一刀一个砍进坑里。有的红军知道在劫难逃,干脆跳了下去,全部被填土活埋。第二天,巨型坟堆上,惊现一条条尺多宽的横横斜斜的土沟,那是革命者挣扎而形成的裂缝。来回担着锄头土箕的2个红军,则在返回关押之地的胡家宗祠附近被马刀砍杀。这就是震惊湘鄂赣苏区的“斑竹坳惨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27名烈士的英名并致以深深的默哀,他们是:周祥彪、周子林(修水县红十区区委书记,老屋源人)、周庆甫、周庆富、周庆池、王炳礼、胡先享、胡经其、晏邦发、晏治虎及其他笔者不知名的17位。
  感谢胡国梁、周连义、周先富及众多乡亲从虎口救出祖父。胡国梁当时在国民党修水县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祖籍毛田,与林彪同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与周连义是郎舅关系。他寄信给上屋的连义说,你们屋里有个庆曾,关在太清,需要26个现洋和80个人丁担保才能保出。连义立即告诉房下侄子周先富。在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倾其所有,拿出130多个现洋,上下打点卢伯魁等人。先富拿片破铜锣,从相友屋到老屋源到阳火咀,一边打锣一边呼喊,邀人营救庆曾。第二天,连义带上现洋,伙同120多名百姓,都说“庆曾是个好人”,签字画押,救出了祖父。
  祖父管辖的苏区,革命者死伤累累。光家咀周祥彪一家便有5个烈士,先后战死的有他的同胞兄弟祥松、祥光、祥花和叔伯侄子庆间,庆间当到了红军副师长职位,在攻打长沙时牺牲。周庆田在马咀岭脱险后,继续参加革命,解放后不愿参加区委工作而务农。连义有个参加苏维埃童子团的弟弟祖义,被白匪抓住用“压杆”踩断双脚,连义将他收留救治一年多。连义也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后因战争残酷而终止。连义知大理、明大义,就读奉新师范学校因贫辍学,诗书俱佳,1948年为修水县周氏宗谱编撰主笔,系本地闻名遐迩的乡贤也即是笔者的第二个祖父。
  民团对红军家属的迫害异常残酷。祖父参加红军后,家里被多次前来抓捕“土匪”的白军烧光,不仅床帐被絮,连凳子都被堆在房子里烧光了。庆曾有四个儿女,前面三个是男丁,最小的女孩叫水连,妻子吴氏(1892—1933)只好拖些禾草,靠着墙边铺在地上,一家五口钻进禾杆堆里蜷缩过夜。祖母从堂屋一边一条用于休闲的长凳中,搬来一条给孩子睡。结果,本屋一人说是公有财产,拿起扁担,狠狠将祖母打在地上惨嚎。祖母只好把凳子放回堂前,让四个孩子继续睡在地上的禾杆堆里。冬天太冷,祖母只好把垃圾堆里黑不溜秋且虫虱遍布的破碎棉絮,用针线密密地串连起来,绑在孩子身上苦度寒冬。孩子热天光着身子,第三个儿子衍广(笔者父亲),被地方人一直称为“杨秀才”(杨树将军菩萨),将之比喻为一年四季没有衣服穿的光身菩萨。当时衍广不到6岁,第二个儿子衍美8岁,大儿子衍梁10岁,衍梁和衍美出于生计到湖北帮人放鸭。后祖父继续革命在外,二块稻田无人耕种,10岁的衍美在前面为牛,8岁的衍广在后面“掌”犁,栽上禾苗,收成是可想而知了。
  革命初期,因担心家里的安危,祖父有时夜深回家,第二天清早离开。因白天不敢出来理发,头发蓄到一尺以上。有次半夜回来躺下不久,几个团丁破门而入。听到撞门声,全家惊醒,祖母和四个大小不一的儿女一齐坐在床沿上,将祖父遮掩在身后的破被底下。此后祖父再也不敢夜深回家。
  民团多次前来抓捕祖父,因找不到人,恼羞成怒,将祖母的头发连皮带肉一次次扯下一片片,鲜血淋漓,将她打得遍体鳞伤。因头发只剩稀稀疏疏的几根,祖母被人们叫做“瓜勺婆”,意思是脑壳象瓠子瓜一样疤痕遍布。因受尽迫害,祖母死时仅41岁。女儿水连枯槁多病,终生未嫁,死时仅30岁。
  为了感谢上屋连义的救命之恩,加上家里太穷,祖父便把小儿衍广过继给仅有一个女儿玉兰的连义为子。
  祖父被救不久,又参加湖南平江县浯口、团山一带的游击队。1936年1月,找到红十六师第四十八团政委王振国并帮助部队运送粮草。该部被国军陈诚部打散,祖父便回到家乡继续参加游击队。1939年,在老屋源周庆林的介绍下入党,率部从蔸萝山出来,帮助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汉域部征集粮草。9月,会同原桃树乡苏维埃主席胡训康和担任通讯员的弟弟胡训祠及其他革命者,在与湖北通城交界的苦竹岭,与二十军并肩参加对日大战,消灭日寇600余人,祖父左手负伤回家休养。1948年夏秋之际,在湖北省至江淮平原,参加解放军并运送粮草。解放后,祖父协助白岭区第一任区长范洪章进行土改,后为公社党组成员。不久响应县委号召,到大队担任干部并务农。退休后受公社党委指派建立白岭区敬老院并担任院长共计十多年至终,在儿子衍美家里去世。
  祖父晚年工资全部用于敬老院公用,死时连住房都没有,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他推荐多人参加单位工作,儿孙全在农村。1975年笔者小学毕业,被小队终止学业务农,他也没有前往说理说情,父亲衍广举家迁移黄港公社让我继续读书。笔者是他儿孙中,第一个于1979年高考录取修水师范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他是基层众多革命者和共产党员的普通一员,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廉事迹,被记入《中国共产党修水历史》第二卷(1949—1978)。
  注:2017年1月14日该文在《浔阳晚报》全文发表。并于2022年在中央档案馆永久馆藏期刊《党史文苑》第10期发表。
  史料来源:已故的周衍美、周衍广、周玉兰、周后胜、周祥彪侄子周庆南;本屋房叔周金平、烟筒源村老书记周先秋、北洞村胡特仁和胡训康之子胡德丰;今年87岁的白岭完中原校长王瑞、《白岭志》主笔杨革生、今年72岁的周先见、73岁的周先各及其他多人几十年的口述并提供书面史料。还有一篇忘记作者大名的发表史稿。前年笔者亲往斑竹坳,站在被害烈士的坟堆遗址上听取村干部和几名百姓讲述。
  尤其感谢王瑞校长、杨革生老师。2019年,杨老师骑着摩托车,带着当时84岁的王校长攀山越岭前往十余里之外的斑竹坳,找到1951年百姓立的一块墓碑,上面刻有周祥彪等10个英烈名字。另一块墓碑估计被雨水早已冲洗埋于地下。27个烈士的大名全部刻在白岭烈士亭的墓碑上,全部收录于《修水英烈谱》,只是笔者目前无法一一确定名单。

咀 嚼 年 味

文◆  周正林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过了两个相对清冷的年。今年由于防控政策调整,很多出外务工的亲友现已返回乡里,我似乎又看到了村南村北闹热的气象,眼前便绽放着满天璀璨的烟花。也常常在俗务之余,回想起自己孩提时过年的欢乐往事,它们像春草一样从记忆的泥土里疯长了出来。
  那时村子里还没通电,更谈不上看电视听音乐了,自然也不知春晚为何物,可是欢乐却似乎不比现在少呢。
  那时候,腊月里天气比现在更冷,老屋瓦檐上长日悬吊着长长的透亮的冰棱。我们一帮小孩子,用竹竿把冰棱打下来玩,渴了就当冰棍吃。老屋地场前面的大水塘里经常结了厚冰,早晨的微暖的阳光照在上面,直晃得人眼睛生痛。往往这时,我们都围着塘子起劲玩闹。将石子瓦片往冰面上丢,赤溜溜的从这头瞬间就滑到了那头。胆子大的狗伢叫我们几个抓紧他的胳膊,一齐使劲将他推到冰面上,他一屁股躺着就溜到塘子中间。可是要爬回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往往他一动身子冰层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吓得大家喊救命,他却还呵呵地笑。最后,还得大人们扛来竹竿,把他接过来。
  临近年关时,那个留着络腮胡子秃顶的大叔便会来炸米花,那可是真正有趣得很的事。他会在老屋上堂前支起火炉,熟练地摆好风箱与米花机。各家叔婆婶子就会用竹升筒量了米呀豆呀苞谷呀来了,还得用箩筐盛点木炭。于是,偌大个平日里空荡荡的堂屋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记忆中,每年都是辈份最高的七叔婆第一个炸的,等满头白发的七叔婆颤巍巍的把米倒进米花机的口子里后,秃顶大叔便对着口子吹几口气,往里加点糖精,再用一个小小的猪毛刷子沾点油在铁口子上刷几下,然后把米花机盖子扳锁好,才不慌不忙地坐下来,左手拉着风箱,右手匀匀摇着米花机的铁柄。火苗呼呼的窜,纺锤形的米花机炉子缓缓地转着,满堂屋的人脸上都漾出笑容。大人们谈笑着,预测着米花炸的好坏;小孩们则在人缝里钻来钻去,打闹着预备享用喷香的爆米花了。
  约摸过了十分钟罢,秃顶大叔反复地看了米花机上的一个表上的红针针,然后说差不多了,便示意让人把篾篓摆好,把篓后拖着的麻袋捋顺,检查袋底是否扎紧。一切停当后, 小孩子哄的一下远远的捂着耳朵躲开,只有少数胆大的将头夹在他爸或他妈的裤裆里,只露出咪咪着的两个龟眼睛来。只见大叔熟练地从炉火架子上取下纺锤形的米花机,迅速将机子的口子放在篾篓口里,双手握紧把手,用脚一蹬机关,就只听见轰的一声震天响,随着腾起一股白烟,满堂屋弥漫着浓浓的香味。于是,我们又雀跃着围拢来,都扯开衣兜,等着七叔婆把喷香的米花装满一兜,便躲一边美美的吃去。
  那时,老屋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每家都要炸上几升米呀豆呀苞谷呀什么的,秃顶大叔往往一整天不得闲。在一声声震天响后,在一阵阵飘起的喷香的白雾后,在一波一波的笑声过后,美妙的新年在惬意的咀嚼中渐渐近了。
  大年夜终于在我们的热切期盼中到了。父亲半下午就到山上砍了几棵被雪压断的树,把柴劈好。等天色快黑下来,父亲便喊我们兄弟帮着把屋檐下放了半年的大树篼抬进伙房去,他就忙着生火,一时间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烟雾。我和弟弟妹妹挡不过烟熏,往往先跑到老屋场院里放炮仗。其实场院里早就是热闹得很了。一大帮小伙伴早在那玩开了:有的堆雪人,有的放鞭炮,有的捉迷藏,年龄稍大的根伢他们在演练着狮灯,几个小鼻涕虫则擎着草把灯歪歪扭扭的也在练。我们赶忙加入进去,欢声笑语将屋檐上吊着的冰棱子都震落下来。
  天完全黑后,各家大人喊叫着孩子回去,场院里暂时静寂下来。我们兄妹进屋,父亲早把火炉烧得旺旺的,红红的火光映在他的黑瘦的脸上显出洋洋的喜气。母亲在灶膛间忙碌着,整个屋子里飘荡着诱人的腊肉的香味。我们雀跃着,兴奋地围着灶台转起来,母亲从砧板上挑出几块刚切好的熟腊猪头肉,逐次塞进我们兄妹三个的小嘴里,我们满足地咀嚼着,那种悠长悠长的香味,至今还回绕在唇齿之间。
  吃过年夜饭,小伙伴们就开始相邀着玩闹了。那时没有电灯,各家止点着油灯,昏黄的光晕从大大小小的窗格子里漏出,映射不过一箭之地,便四处是黑漆漆的。唯有老屋祖堂祖宗牌位前点着一对大红油烛,将整个堂屋照得亮堂堂的,那便是我记忆中的天堂了。起先,我们一大伙在根伢与狗伢的带领下,到各家去接果子吃。狗伢是他家里的细崽,五叔公与梅花叔婆当他是个宝,因此也只有他就提着个红纸糊的扁灯笼,把大伙眼红的紧,他却也因此成了队伍头。在他的亮红灯光照引下,我们像一群快乐的鱼儿,游走在黑窄的小巷里。挨次到各家,我们一窝蜂似地说着演练了百十遍的喜庆话,各家叔婆婶子都格外欢喜,都格外慷慨地往我们的衣兜里倒早早准备好的果子。兜完一圈,大伙又回到堂屋,唧唧喳喳地评说着谁家果子更多一些谁家果子更好一些。往往意见不一,不了了之。
等到四处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小伙伴们陆续的被喊回家团年,新年便也在我们惺忪的睡眼中款款走来……
  这些远去的光阴,如一声声清亮的牧笛,总是敲打着我坚硬的心房,不断提醒别忘记一些温暖。它们每时每刻在我的生命河流里低吟浅唱,为所有的日子增添了光亮。

旺族小故事

◆  杨托夫
 
  周姓在我国乃一旺族,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百家姓》开始便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其周姓位列第五,如今周姓(2021年统计)全国排名第九,25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2%。由此而论,尊周姓为之旺族,不为过矣。
  北宋苏东坡有辞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的就是,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二十六年之久,并兼任第一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先生,一生为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死而后已,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文章名世,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等,仔细阅读,回味无穷。
  周姓居住分布极广,遍布神州大地。各个历史朝代,能者、贤者、智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就修水白岭而言,尤以桃树港、卫家源、烟洞源、月光山、开山、石塘周家较为集中。
  下面讲一个当地流传周姓人的小故事。位于桃树港西北方向卫家源有一山岭,名曰“介源岭”,翻越此岭,便是湖北省,此岭是当地人为追忆周介源先生而命名的,周介源便是岭下卫家源周家人,此人智力过人,见识卓越,反应机敏,谈吐不凡,人称“周曹师”。适湖北也有一曹师,姓皮名坎,自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目中无人。有人试问:“皮坎先生,你老比江西周介源先生如何?”皮答曰:“周介源算老几,若论才智,跟我皮坎提草鞋,我看手还粗了点,……”。此话一传十,十传百,被周介源闻之,周介源不动声色,胸有成竹,伺机将如何同皮坎较量一番。
  机会终于来了,忽一日,皮坎乘轿来到江西,经卫家源、桃树港至修水,轿上顺带被子一床。周介源闻之,青衣小帽,尾随皮坎而行,一路有意,彼此攀谈,中途谈吐投机之时,周介源终于亮出自己的身份。皮坎闻之,为之一惊,自思量,我得小心谨慎为是。是夜,两人共投一宿店。介源曰:“皮坎先生,你我二人难得一见,三生有幸,是否今晚同床共叙寒温,不知意下如何?”皮坎无奈,只得答应。三更过后,皮坎鼾声如雷,这时,周介源从身边摸出图章一枚,在其被子的四角之下,轻手轻脚盖上周介源之章,返身复睡,而皮坎竟神不知,鬼不觉。
  天刚破晓,周介源起床,唤醒皮坎道:“皮坎先生,你起来吧,我要卷被子赶路。”皮坎摸头不知脑道:“被子是我的,你赶你的路,与你周介源什么相干?”此时,周介源毫不示弱,不由分说,强行将被子捆好就走,二人一路骂骂咧咧,迤逦来到修水县衙,对簿公堂。
  县爷喝问:“你二人为争一被子,无休无止,既是自家的被子,必有标志,各道其详。”皮坎曰:“被子我睡多年,能有什么标志,分明是介源抢夺,请县爷明鉴。”周介源曰:“被子是我的,县爷不信,请看被子四角下面按有我周介源的图章,请县太爷详查。”查毕,果然不错,于是县爷当堂将被子判给周介源,可怜皮坎失了被子不算,竟另挨二十冤枉板子。
  二人出得县衙,周介源笑嘻嘻的对皮坎说道:“皮坎先生,我堂堂曹师周介源岂能要你一床被子,原因是你一再自吹,周介源只能给你提草鞋,试看今日如何?好吧,被子你拿去,我只不过同你较量一番而已。”皮坎气呼呼地,双手抓住被子,一溜烟走了。
  说时迟,那时快,周介源大步流星跑回县衙,高叫:“县太爷,不好了,你老断给我的被子,依然被皮坎那厮抢去了,求县爷决断。”县爷闻之,急差衙役追皮坎至公堂跪定,将惊堂木一拍,“大胆妄为的皮坎,目无王法,藐视本县,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他人财物,该当何罪,左右与我将这奴才重责二十大板,赶出县衙。”可怜皮坎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自量力,两番受辱,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故事虽小,但可以启迪和告诫一个人,须知为人切不可做井底之蛙,孤芳自傲,盛气凌人,更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诗词
 
缅怀周总理四十七周年
◆  周先谷

盛赞周公旷代才,留洋旅法博归来。
爱民如子天为鉴,忧国倾怀世所裁。
总理乘云虽驾鹤,无缘送别尽啼哀。
芳名永驻垂青史,凭吊忠魂上月台。 
 
临江仙·缅怀周总理
◆  周振勇

赤胆忠心皆奉献,改天尽为人民。
操劳忘食苦艰辛。
丰功伟绩,祖国海疆新。
十里长街悲泪送,九州思念良臣。
百年奋进脱穷贫。
中华崛起,廿大盛花春。
  
编者的话:1月16日上午,在溪口周氏添福祠举行雅涵助学基金会成立仪式,并召开春节团拜会,会上,周氏后裔争相即兴诗赋点赞盛会,点赞添福祠修缮告竣,点赞乡贤馆,今集录于后,以飨读者。
 
贺添福祠修缮告竣
◆  周美岩

周氏宗祠气象新,添丁进粮喜事丛。
福禄寿星齐汇聚,祠堂修缮慰宗亲。
扬善博爱重孝悌,威名远播传嘉风。
天道酬勤群贤立,后代努力耀门庭。

赞乡贤馆
◆  周美岩

添福添寿添富贵,福天福地福众生。
华夏文明数千载,峰峦叠翠几重天。
祠堂巍巍中街立,乡梓济济高枝攀。
贤良忠信为家国,馆藏英名传世间。

谒添福公祠
◆  周炼钢

宗祠宏丽插穹苍,胜境英名振八乡。
狮象前瞻同把水,凤凰后憩共朝阳。
久怀种德升平永,且喜承恩大有康。
先哲遗风生敬慕,清幽福地韵流长。 
 
贺周氏雅涵助学基金会移迁添福祠
◆  周炼钢

志抱雅涵归棹行,今朝添福聚群英。
元公古训源流远,必大家风世代鸣。
表里兴贤垂博爱,廪资助学动真情。
宗亲把盏同春醉,看我汝南阀阅荣。
 
雅涵奖励助学爱心基金会成立有寄
◆  龙吉山人

兴约宗贤共一堂,敦亲祀祖蔚文光。
雅涵助学因名重,添福闻欣喜若狂。
济济儒林延岁月,悠悠子弟誉溪乡。
渊流万古功垂范,大爱无疆泽世长。

添福祠团拜会感吟
◆  龙吉山人

添福名卿百世功,兴宗衍派运昌隆。
连朝阀阅炉烟重,胜赏春华暖气融。
廿代流传丁累万,千秋德润岁无穷。
邀贤奉学兴邦计,云集溪乡唱大风。 
 
满庭芳·祝雅涵助学基金会成立暨春节团拜会召开
◆  周杏元

溪水碧波,雅涵博爱,故园欢聚团兴。
添祠焕彩,周氏谊长萦。
今日莺歌燕舞,春将至,瑞雪相迎。
中街巷,小园槛曲,谈笑说根承。
一公之子裔,开枝散叶,召穆传情。
应弘扬,汝南添福家声。
慷慨解囊助学,千金义,吾辈精英。
留清史,他时待看,月照满天星。
 
疫情
◆  周先谷

陌上寒梅尚未开,谁知瘟疫远方来。
不闻鸟语连村冷,无奈风声遍地哀。
一病同伦生感慨,三秋碧落染尘埃。
雷霆震怒威隆显,横扫新冠速化灰。
 
致敬抗疫先锋
◆  周如林

疫情重卷脸青颜,头顶沉疴数重山。
口罩不知何日摘,白衣忘却几轮班。
棉签旋转阴阳辨,检测蹉跎岁月闲。
急难党恩亲作帅,斩除瘟瘴去无还。 
 
同心抗疫
◆  周如林

仲冬病毒再侵城,
众志挥刀立剑横。
百感同心驱疫散,
解封祝捷乐长荣。
  
抗疫有吟
◆  周振勇

一夜朔风卷土回,凤凰疫染未惊呆。
杏林妙手悬壶济,政府情深缚虎来。
正是新规方落地,须知制胜自无猜。
时艰共度阴霾扫,玉宇澄清万里埃。
  注:凤凰:指凤凰山,修水县城主峰,代指修水县。新规:指防疫新规。
 
解封感怀
◆  周珷琙

仲冬新冠再侵扰,政令解封欲破时。
亲友相聊核酸事,邻翁痛惜老阳欺。
斩瘟杀毒敢宣战,剿灭淫漦早遁离。
华夏劫祛春欲至,民安国泰拥龙旗。
  
壬寅疫殇
◆  龙吉山人

岁杪悸寒甚,瘟遭复破防。
愁城添肃杀,倦眼失阴阳。
酒盏肴枯味,饥肠饭弗香。
舟车行影隻,关市夜街凉。
最是医人苦,谁怜羽士忙。
惜悬壶少药,恨济世无方。
度日柴和米,经秋短与长。
微名堪养拙,贫贱究何伤。
瘦骨莫嫌冷,孤吟自戒狂。
我生惟耿介,笔下老文章。
耳顺心无欲,身闲性未刚。
守愚昏宠辱,遇事少惊慌。
亦足新安地,犹然思帝乡。
疠生如虎扑,禁步谓乖张。
纵有三年疫,难侵百炼钢。
醉游惭李杜,诗律让苏黄。
笑逸江湖阔,清襟翰墨场。
承平雨风肃,道在庶黎昌。
大泽回春绿,晴川破腊铓。
放怀当有梦,携手拥乾纲。
拓土追刘汉,持盈越李唐。
神舟飞浩宇,核电助威扬。
北斗连蟾窟,关防固海疆。
寄怀时疫去,高枕待天光。
福被殊恩佑,瘟从厚德禳。
一元安社稷,百业奔康庄。
故友仍同寿,新知共稧堂。
椿萱滋白发,兰桂兆祯祥。
世乱中华静,时危大国良。
浮生偏淡荡,适意远微茫。
老幸多无恙,贫忧岂怠遑。
鄙言尘世累,底事善思量。
旧隐书难尽,城封痛不忘。
后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雪梅香·壬寅冬至
◆  李铁岩

景萧寂,高楼耸立阅青松。
见冬阳盈暖,应时往昔途同。
街市兰烟淡如故,碧流残叶映红枫。
山峦黛,远眺阳斜,满目幽慵。
今冬。
欠欢乐,疫感流淫,抖瑟寒峰。
欲待亨通,暂容静默身躬。
岁尽凌残雪霜雨,雾开云散是春风。
潮波息,且把诗情,赋与征鸿。

一叶落·雾散冬阳煦
◆  李铁岩

岁月暮。
云杉树。
落红遍满石幽路。
画廊映碧流,江堤栖孤鹜。
栖孤鹜,雾散冬阳煦。
  
大雪
◆  周振勇

寒风悄悄叩柴扉,却看琼花自在飞。
莫道游人行路缓,应知赏雪入芳闱。
翩翩旋蝶摇清雅,隐隐长篱向晚晖。
待到红梅初绽放,冰融碧草唤春归。
 
七律·初雪
◆  周小雄

云压修城景色灰,天寒且向火炉围。
沽来村酿壶中煮,闻得醇香腹内饥。
瑟瑟冽风风刮帽,潇潇冻雨雨淋衣。
红梅漫遣春消息,化作丰年白絮飞。
 
灵空白絮竞飞扬,何处梅花一缕香?
近岸寒风吹瘦骨,远山淡雾化清霜。
冰侵栈道游人少,雨冻条枝树叶光。
邀得吟朋欣唱曲,沽来美酒饮三觞。
 
期雍公夫妇墓开工有感
◆  周先谷

谁为雍公办事忙,
荒山野岭换新装。
而今宝地风生起,
寄语先贤世泽长。
 
探古艾陕君墩有叹
◆  周小雄

访古寻踪县域西,艾侯旧事已成迷。
空余荒冢人稀迹,哀听幽冥鬼夜啼。
茅乱榛荆墩寂寂,蛇游鼠窜草萋萋。
赁君昔日真豪杰,唯见坟头燕雀飞!
  注:陕君墩,位于修水县西部渣津镇。乃古艾国国君之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存在,对修水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赞四都
◆  吴小燕

一字天街映曙光,四都美景溢芬芳。
桃开东岭游人醉,水绕轻舟橘树香。
清水岩前留客影,观音洞内悦心房。
兴余执笔忙添墨,作律吟怀赞故乡。
  注:吴小燕乃周氏宗亲周美林之妻。

特别关注

修水隆重举行明刑部尚书周期雍夫妇墓地整修开工仪式
文◆  周武现
  12月6日上午9时,溪口镇北岸村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明朝刑部尚书周期雍夫妇墓整修开工仪式。此次整修,得到了县文广局、西港镇政府、湾台村的大力支持,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周期雍夫妇墓整修理事委员会部分成员参加了仪式,并就有关整修工作召开了座谈会。
  周期雍及其夫人墓位于修水县溪口镇大石口村北岸黄土湾,坐东朝西偏北13°。该墓地葬于明朝1550年前后,墓前有高2米,宽1米的赑屃两座,上有石刻碑,其一阴刻“明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周泉坡公墓”,右侧为其妻车氏夫人墓和碑。
  周期雍,字汝和,别号泉坡,明成化十五年(1479)出生,南昌府宁州(今修水)西港湾台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后历任福建佥事、河南佥事、浙江参议、湖广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巡抚顺天、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右都御史,直至刑部尚书。周期雍以铮铮傲骨、办事秉公、干练著称,多次辨析处理冤案、错案和解决数年未断狱案,他还调度精兵参与了平息朱宸濠的叛乱。嘉靖十九年(1540),周期雍受人攻击去职,回到故里,于十年后去世,享年72岁。
  笔者查阅历史资料,未找到明朝之后有对墓地进行维修、整修的记录。1986年6月12日,该墓地列为修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缺乏保护,周期雍及其夫人墓残损十分严重,墓冢原形制无存,现为黄士坡,其上长满杂草,罗圈墙全部坍塌无存;山路坑洼不平,为黄泥地面。山脚左侧为空地,素土地面,坑坑洼洼,长满杂草。祭拜广场及墓冢罗圈墙后面的山体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容易滑坡,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9月21日下午,笔者同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部分人员,前往修水西港镇寻访明朝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周期雍夫妇墓地时,看到墓地掩没在茅荒草乱中,一代尚书之墓地甚是落莫、寂寥和凄凉,遂以《明朝尚书墓何时展“美颜”》在《修水周族人(内部交流)》杂志上作了详细报道和呼吁对墓地进行维修和建设相关设施。
  周期雍及其夫人墓,是明代重要的墓葬遗迹,为今人研究明代墓葬、政治及风水理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周期雍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江西历史名人之一。周期雍墓对研究当时当地民风民俗及人口分布状况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今年11月,县文广局高度重视,首次支拨243000元维修资金到西港镇,将对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周期雍夫妇墓地台阶、祭拜广场、墓冢墓碑和罗圈、周边设施环境等进行一次全面整修。预计在明年3月整修和建设成功。
  仪式结束后,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周先尧、常务副会长周斌、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武现、副会长周成平、理事周三喜,周期雍夫妇墓整修理事委员会会长周爱国和周吉禄、周吉水、周绍和、周智林、周金华等部分成员,承建方代表周绍满等在八维公祠就墓地整修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提出一致意见是,一是原则上,实行一次性高规格规划,分步实施推进;二是质量上,应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建设和维修,避免返工和重复建设;三是目标上,要达到墓地与山林特色相结合,与尚书文化相结合,与周边秀美乡村相结合,真正让尚书墓地做出有文化内涵品质的“买点”和游客瞻仰祭拜的“看点”。
  在此,笔者也郑重呼吁,我们修水周氏,为修水大姓之一,每一位周氏后裔共同为周期雍夫人墓整修,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推动之,努力之,贡献之!
 
 

2022.8.16 修水周族人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856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