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QQ303998284
首页
新闻动态
史海钩沉
宗祠风貌
宗亲风采
历史名人
百花艺苑
后学之秀
图片视频
导航
首页
新闻动态
史海钩沉
宗祠风貌
宗亲风采
历史名人
百花艺苑
后学之秀
图片视频
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亲风采
>
周先尧 呕心沥血为公益
文◆ 周美岩
编者手记:他是一位颇受周氏后人敬重的长者,是一位颇受周氏族人敬重的族长,更是一位颇受修水周氏联谊会会员敬重的会长,几十年如一日,筹划、主持参与周氏宗族的奖学、扶困,敬老、爱幼,访宗亲、修宗谱,文史考证、祖墓修缮等各项工作,为修水宗族事业发展添注活力源泉,为修水宗族联谊活动决策高屋建瓴,并奉献余热,全力关心下一代工作,八旬老人周先尧——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神。在上杭九龙山下,有一位喝着九龙山泉水长大的78岁老人,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知书达理,为人厚道,德高望重,教过书,做过父母官,他就是2005年在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休的周先尧。
三代接力 祖孙同心续修家谱
提到周先尧这个人的名字,在溪口、上杭、西港、马坳十里八乡大多数人都知晓,特别是在周氏家族群中,资深博学,乐于奉献。他教过12年高中,学生遍布十几个乡镇,且子弟优秀,在省、市、县、乡镇当负责人的有上百号人,颇受人爱戴与尊敬,个个称他为老先生。他对周氏家族公益事业关心备至,家族文化,潜心钻研,勇于开拓,这与他的家庭传承有着必不可分的直接关系。他的太公周卓人,是一位穷秀才,解放前在地主、豪绅家教私塾,每月只有3斗谷一块铜板的工资,但这位穷秀才,人穷志不穷,抱负干霄汉,总想为周氏家族事业做点事,争口气。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周氏文化的潜心研究与传承。1947年正是国家战乱时期,社会动乱,国民党反动派不得民心,社会面临变革,这位卓人老先生,顶着社会压力,面对战乱不稳的社会局面,在溪口、西港、马坳等地邀集组织周姓尚有名气的有钱人士,从事周氏家族公益事业的工作,不计报酬得失,不求名利,团结组织一班人,以十圆大洋作底金,把周氏家族四脑九支家谱整修完成,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方圆十几里姓氏互不来往,就是靠徒步行走奉献精神上户打草稿,靠人脉面子去凑集印谱经费,终于把支谱修好,使本支谱派衍系得以绵延传承。当时,周卓人老先生只是一位编委,但他发挥作用大,芳名传乡野,仁德播四方。
周氏族谱按常规20年修一次,1967年是周氏修谱当班年。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无人敢牵头,复古复旧帽子戴在人头上谁都怕,政府不允许,政策不允许,连温饱都顾不上,那有钱去修谱。时隔40年,终于到了1989年,修水全县、乡镇换届选举,年轻有余的周先尧先生在港口乡政府担任党委副书记,他的老父周南屏,刚从教育战线退休,怀着对家族事业的热心,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商议,提起续修周氏宗谱大事,但有心而力不足,研究几个方案,都得不到落实,修谱工作遇到了困难。不久,周先尧换届到溪口乡担任乡长职务,在周乡长的支持下,筹集了一定的资金,准备续修周氏族谱。周先尧支持父亲周南屏老先生担任修谱副主编。周南屏和主编组织周氏家族人在溪口、义坑、风鼓泉等地进行周氏族谱一甲支派宗谱续修。历经一年多艰辛工作,家谱终于续修成功。
20年之后的2009年,修水周姓经过多方努力,以退休干部周宪威为首的一班人,在溪口续修《修水周氏总谱》,周先尧76岁的父亲周南屏先生被推举为编委继续参加修谱工作。当时还单位工作的周先尧继续支持父亲修谱,虽然自己不能亲自参加,但经常与当时任谱局局长周宪威老先生交换意见,经常到溪口去指导修谱工作,排忧解难,筹集资金,出谋献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修水周氏总谱》续修成功。周先尧的幕后支持得到当时谱局一班人的高度评价。三代人接力续修家谱,为修谱无私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是我们修水周氏家族传承、继承周氏家族文化的典范人物,名垂周氏史册,值得赞颂。
老骥伏枥 热心家族公益事业
人到退休年龄,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我们的周先尧先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一颗火热的心奉献在周氏宗族事业上。2015年西港周氏家族人邀集周氏离退休老干部、企业家在西港镇楼前村筹建大型周氏宗祠,他是最早的发起者、筹集人、参与人之一。2016年初,他带领修水西港周氏宗祠建设筹备组一班人,到大桥、白岭、渣津等地异姓宗祠参观考察,制订宗祠设计最佳方案,然后明确分工,委派专人负责宗祠的重修。经评估做一栋500平方米的宗祠至少300余万元。这笔资金从哪筹集呢?面对资金来源与压力,当时退休工资不高的他主动带头捐款1万元,通过集思广益,出谋划策,调动周氏宗族人、企业老板的积极性,3个月就筹集到250多万元。这笔资金中的60多万元是靠周老的人脉、面子募捐得到的,他的一位学生周西萍(女)率先捐款5万元。经过10个多月的修建,一栋占地500多平方米耗资300余万元的周氏宗祠在西港楼前拔地而起,告竣落成,圆了西港、马坳、上杭、溪口等地周氏家族1万多宗贤的梦想,从而有了周氏祭祖敬祖的殿堂,传播周氏文化的场所。
西港周氏宗祠修建好后,怎样发挥宗祠作用?周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深入宗亲中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设想。首先,对祠堂内部进行宗族文化布设,将优秀的传统宗族文化以画面、图表、文字等形式全部上墙,使走进祠堂的所有人都能受到宗族传统文化教育,感受到强烈的文化熏陶氛围,使人得到教育,受到启迪。其次,设立奖学基金对周氏优秀学子进行奖励,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他为了周氏宗族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动员修水籍在南昌的优秀企业家周江领头成立了周氏雅涵奖励助学爱心基金会,周江先生率先捐款10万元作垫底资金,发动周氏家族离退休党员干部、医师、企业家和所有宗亲参加基金会奉献爱心,基金会不到半年就有100多人入会,制订奖励助学章程,当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1万元,录取985类大学奖励3千元,录取211类大学奖励2千元。特困生另行补助。自2018年开始连续7年奖励升入北大学生1人,升985类和211类一本以上大学生共182名,发放奖金50余万元,对周氏家族学生取到了极大的鼓励推动作用,深得周氏宗亲的拥护。周先尧5年来累计捐款7千多元,在周氏家族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功不可没。
修水周姓人有37000多人,在修水排行第五。2009年周姓在溪口添福祠修谱之后,谱局解散,成立了临时周氏宗祠联谊会。后来由于经费困难、人员青黄不接,联谊会组织基本名存实亡,没有开展正常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活动蓬勃开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氏人强烈希望有一个组织来统领修水周氏宗亲的宗族活动。作为深具家族情怀的周先尧,他毛遂自荐,出头组建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经过深刻思考后,认为要搞好家族事业,必须要有有家族情怀、德性好、能力强、水平高、声望隆的人来参与宗族事务。于是,他走东访西,物色人选,最后,动员了周会我、周斌、周美岩、周武现等一批优秀人才来参与家族事务。同时,发动周氏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家筹集会议经费。由于他的主动带头,得到了周氏宗贤的大力支持,202年8月16日在县城召开了修水周氏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华周氏修水宗亲联谊会,选举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等50人,理事60多人。周老被推举为执行会长,青年企业家周江、周卫星担任会长。联谊会成立后,在两位会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周老的精心引领下,联谊会班子精诚团结,公正无私,个个负责任,人人有担当,联谊会工作运转正常,工作开展顺利,事情做一件成一件,得到广大周氏宗亲的高度评价。两年来办了《修水周族人》刊物8期,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章质量高刊物编排好,得到本族宗亲和外姓文人的高度评价。成立了周氏文化研究会,对修水历史上周氏重要人物进行史料挖掘、研究,并进行宣传推介。成立中华周氏修水宗亲奖励助学基金,两年来奖励录取北京大学学生2名,发放奖金2万元,奖励录取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1人,奖金5千元,奖励录取一本以上大学学生160名,奖金每人1千元,奖励录取各类研究生45名,奖金每人1千元,奖励录取二本以上大学学生150名,奖金由各宗祠或宗支发放。救助困难家庭6户,每户2千元。慰问入伍当兵7名,每人1千元。奖励周氏好媳妇13人,每人500元。总之周氏联谊会在两位会长及周老等班子的带领下,所做工作顺民心、合民意,周氏宗亲个个赞叹夸奖。目前周氏宗亲联谊会班子成员以新的姿态、新的思路、新的理念,谋划新的目标,向纵深发展,为让周氏宗贤赢得更多福祉努力奋斗。
发挥余热 精心呵护祖国花朵
周老人老心不老,退休不褪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积极主动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有益工作。做行政工作他是一把好手,贴民心,体民情,对老百姓关怀备至,排难解忧。他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大家总是称赞他是一位得民心的好父母官。由于工作需要1992年转调林业公安系统,从警26年,是一位好警官,曾连续4年获县“十佳干警”、“优秀共产党员”,获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是修水政法公安战线上的一位英模。1997年由于工作出色,被国家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光荣称号。退休后,他利用担任局老干党支部书记之便,积极组织局退休老同志到黄港扶贫村扶贫助学,发动老干部、在职干警捐善款,帮助扶贫村小学生购买书包、学习用品、添置校服、解决营养中餐费用困难。他还资助家庭困难的江西师大巫红同学,连续四年每学年支付1000元学费,在社会上树立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他2011年被县关工委选调担任县关爱报告团副团长,清明节期间到县秋收起义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报告员。开学之际带领报告团成员深入全县40多所中小学,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秋收起义精神”为主题,给中小学生作辅导报告课,听众师生达4万多人次,得到基层中小学师生一致好评。省教育厅创办的协同育人微信教育平台网,他参加三次讲课,讲授“秋收起义精神代代传”、“工农革命军在修水的日子”,每次点击量达1.5万次,收到较好效果。尤其是他的一篇《把“孝”扎进青少年心灵》文章,被《中国育人》杂志采用,影响极大。由于他工作出色,任劳任怨,被县关工委评为“十好关工人”,被县老干部局评为“最美五老”。现在他年老不服老,继续做关心下一代工作,正如他自己的誓言:“生命不息,关爱工作不止。”
宗亲风采
2022.8.16 修水周族人 版权所有
赣ICP备09008563号-2
关闭